2022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docx
《2022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
2、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化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雄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
3、,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复原了从前的庄重。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许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输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探讨、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隐藏着极为丰
4、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经山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约75公里处的白带山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全称西域云居掸林,是佛教圣地,鼎盛时寺院内有僧数百。该寺及石经山藏经洞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石经山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约75公里处的白带山麓,白带山因藏有石经,又称石经山。云居寺在房山区南尚乐。 云居寺石经山风景区乡水头村,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全称西域云居掸林。寺庙原规模宏大,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有五层院落,六进殿宇。中路有天王殿、毗卢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等,两旁均有配殿。南北两路设有客舍、行宫,两侧各有砖塔一座自隋唐以来,这里始终是佛教圣地,鼎盛
5、时寺院内有僧数百。这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在抗战期间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只有北端辽代砖塔幸存下来。解放后逐步复原,并建起了石经展室和经版库及文物陈设馆。该寺已于1985年对外开放。 云居寺保藏了完整的石经。佛教传入中国后,发生过多次灭佛行动。云居寺创始人隋代僧人静琬的师傅慧思,鉴于南北朝时期的灭佛教训,发愿将佛经刻石保藏,以防教灭。静琬承其师志,从隋大业年间至唐贞观年间,就地取石刻经。静琬圆寂后,他的四代弟子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代相承,直至明末清初才告结束。前后历时近千年,刻经百余部,经版万余块,分别贮存于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南塔下的藏经穴内。藏经洞分上下两层,凿有九个洞窟,其中,八个是封闭式的,
6、里面叠藏双面刻字的石经版。另外一个是开放式的,也是九洞中最大的,名叫雷音洞。洞前有门窗,内有四根八棱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雕有佛像共1054尊,故称千佛柱。静琬最初所刻石经版146方,镶嵌在洞壁上。 云居寺和石经山上还存有唐辽两代小石塔十余座,这些塔内雕像神态生动,线条流畅,显示了唐辽时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成就。云居寺石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和佛教历史、典籍的探讨,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该寺及石经山藏经洞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7、。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化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形成五大院落
8、、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云居寺虽然被炮火所毁,但著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 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持续千载,至明末。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其中藏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窟,称雷音洞。 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洞中心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由于山洞藏经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
9、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罗汉塔,高三十米。下部为楼阁式,中间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四周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立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闻名。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
10、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别。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非常少见。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给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沟通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干脆关系。雕刻的服饰非常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沟通的繁盛景象。 云居寺座落在北京西南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
11、化遗产中的稀世珍宝、石刻佛教大藏经经房山石著称于世。 中国佛教协会于1956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绝无仅有的重大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历时三年,完成了发掘和拓印工作,并在随后组织力气整理探讨,编印了房山石经,现正在接连出版中。云居寺石经共镌刻佛教经籍一千余部、三千余卷,有经版一万四千多块。它不仅是佛学探讨的巨大宝藏,而且因为唐代石刻的底本,大部分是依据唐金仙公主奉赠的宫廷抄录本,辽金刻本是依据久已失传的契丹藏,在文字上与一般本子有很大出入,所以还是校勘现有佛教木刻经籍的实物依据。石刻对探讨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云居寺还供奉有佛舍利,这些佛舍利是19
12、81年在雷音洞内地下发觉,密封在层层套装的五个石函、银函、玉函中。 函盖上刻有安置年月,函内有供奉佛舍利的珠宝。中国佛教协会1987年4月曾隆重实行迎请法会,接待佛教徒瞻礼和国际友人观光。云居寺殿堂从1985年起由政府资助和海内外一些团体集资修复。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雄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复原了从前的庄重。 云居寺是
13、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许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输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探讨、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隐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纸经现藏22
14、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宝贵。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著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
15、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该寺被评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累点”之一。房山县西北部山岳地带,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关寺、云蒙山龙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许多佛教遗迹文物,而石径山云居寺则是其中最出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誉。 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闻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日斗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除
16、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 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 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旧保留着云居之名。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终的修缮年头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
17、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上升,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的确是一处修行佳处。“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后仅存遗物。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复原后,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斗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
18、带来毁灭性灾难。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起先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难工捏。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 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后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 藏石经版45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北京 云居寺 导游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