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魏(竹林七贤)黄巾起义汉末建安(三曹七子)蜀(出师表、陈情表)蜀吴西晋(北)十六国北魏(水经注)(司马氏,太康文学,以繁缛著称,定都洛阳,陆机、陆云,贾谧二十四友)(南)东晋(一头郭璞游仙诗,一尾陶渊明田园诗,定都建康,玄言诗)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宋(临川王,元嘉三大家)齐(竟陵八友, “永明体”)梁(萧衍、萧统昭明文选 ,萧纲宫体诗,徐庾体)陈(陈后主, 玉台新咏)+ 北周隋【 陆机文赋;梁文心雕龙、 诗品;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集】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 阶段性(朝代更迭) 2.群体性(文人抱团)二、文人命运与创作主题关注世
2、功关注自身生活:转而追求别的东西(财富、归隐等)1. 文人命运的变化 2.文学主题的变化三、文学自觉(核心内容、怎样理解)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四、玄学正面影响:促进魏晋风度负面影响:(1)将玄学思考直接放入诗中,不顾文学特性;(2)崇高理想的缺失五、佛学1.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概况:(1)乱世中,人们思想空虚,佛教思想容易被人接受。(2)传教僧侣借玄学推广佛学(初时披着玄学的外衣) 。 (3)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如梁萧衍崇佛,曾四次舍身入寺。表现为:(1)寺庙、石窟的修建(云冈、龙门、莫高窟等),北朝石窟,南朝佛寺(灵隐寺等)。(2)出现许多在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东晋慧远),许多文人参
3、与佛教活动(谢灵运),翻译如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想象世界的丰富:时间概念“刹那”、 “劫”;空间概念以须弥山为中心,三千大千世界;轮回、前世、后世;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观世音、维摩(享乐修佛)。(2)故事性的加强:中国文学重在抒情,汉乐府开启叙事传统,但只是片段叙事,佛经传入将叙事植入中国文化土壤,有些则来自佛经,如“鹅笼书生”源于旧杂譬喻经,表现幻中有幻的不真实感,“空中楼阁”源于百喻经。(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争议较
4、大)。(4)词汇扩大:“刹那”、 “劫”、 “净土”、 “涅槃”、 “化身”、 “忏悔”等,有音译“菩萨”、 “罗汉”、“夜叉”等。(5)文学观念的多样性:中国传统强调意境,以禅喻诗(文学批评法),尤以沧浪诗话表现明显,“拈花微笑”追求传达语言之外的东西。【宫体诗:宫体诗人很多是佛教徒,如萧纲,如佛教的“伎乐供养”;佛教的造像艺术受古希腊影响,人体艺术;佛教故事:不受诱惑。虽然梁代大兴宫体诗,但皇帝较其他朝代更自律。】六、门阀士族(士族深切影响了中国文化史与文学史)1.士族形成: 鼎盛于南北朝,至少追溯到东汉初年,刘秀建立东汉倚仗地方势力支持,对大家族施以回报。(1)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倾向于大家
5、族子弟,出现几代为官的大家族,如袁绍“四世三公”。(2)文人接触不到知识,以家学为主,出现“经学世家”,对学术的垄断,逐渐建立地位。曹丕即位后,形成九品中正制,很快变成士族特权工具。东晋时期,八王之乱后跑到南方、侨姓,特别是王导“王与马共天下”。 (3)除了制度、文化上,还有经济上,庄园经济发展,助士族维持地位(谢灵运山居赋就是描写其庄园)。2.士族存在对文学的影响:(1)士族阻碍了普通下层文人上升的道路,下层文人呐喊不平(左思、鲍照)。(2)积极影响:士族的文化传承(王家书法谢家诗,在家族内部研讨交流)。(3)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三国魏文学)(19626
6、5,通常以曹植的去世为分界232)第一节建安风骨(第四节)1.建安风骨概念的产生及历史影响:(1)风骨的界定理解: “风骨”一词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中,钟嵘诗品提出“建安风力”,实与风骨指向相同。刘勰风骨里的关键词句:“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 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 , 则文风生焉, 是以缀虑裁篇 , 务盈守气 , 刚健既实 ,辉光乃新。” (严肃的创作态度与现实精神)(2)文学史地位:树立了一种美学范畴,文学内容与情感取向的范式成为后代文人反对浮华奢侈之风的有力武器,在初唐表现尤为明显,如陈子昂、李白 “蓬莱文章建安骨” ,是改革文风的武器,经典的美学理
7、想。2.表现(建安文学的美学范畴):(1)高昂的政治理想。刚经历过汉末大乱,仍有崇高理想,东汉文人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眼界比后来只关注个人的文人要大的多。(2)人生苦短的慨叹。瘟疫让建安七子损失了至少四个,政治斗争使文人失去生命。东汉末期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类似感慨,但往往流于及时行乐,与此时大不相同。(3)创作个性的高扬,强烈的自我表现,每个人的特点开始真正突出,个人性格与文学特点紧密联系。曹丕的典论对建安七子的性情特点开始分析,自我有了意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浓郁的悲剧色彩。
8、时代悲剧在文人创作中体现出来,人生悲剧人生苦短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焦灼感,个人与时代悲剧的交汇。悲凉慷慨 的精神贯穿以上四点,是核心。(壮士不得志于心也,谓之慷慨说文解字 , “慷慨”本就带有悲凉的色彩)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第一节)一、曹操1.乐府诗的主题和内容(曹操):(1)汉末战乱与人民苦难。以前的乐府诗涉及的是具体的事件,而曹操的乐府诗关注的是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2)政治主张的表达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现实为底色,表达个人思想,张扬创作个性,为个人情感的表达树立了新的范式,带动对时代的表达。2.艺术特点:(1)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曹操之前,文人所写乐府诗多写郊庙词,较为庄重,个人情怀较少
9、。(2)曹操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个人特色)。古直悲凉,艺术上讲究不密,但将个人情感灌注诗歌,对诗歌进行了提升。(3)为四言诗注入了活力。魏晋南北朝是四言到五言的过渡时期,曹操与嵇康为四言诗作了绝唱,使已经板滞僵化的四言诗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曹丕1.主题与内容:前期贵族公子生活,直接参与文人活动,比曹操更有文人气息。(1)宴游诗。有写山水的内容,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山水诗慢慢成熟,慢慢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抒情言志之作。(3)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三曹中曹丕最有民歌风味,曹操将乐府诗扩大,曹丕又回到了小世界,但在艺术上打磨得更为
10、精细】【七言诗:先秦荀子成相有大量七言句,但成相篇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楚辞中的七言诗句;到汉代,民间歌谣开始具备七言模式;张衡的,虽成型却未成熟,带有楚辞助词“兮”,不符合七言诗语法】2.风格艺术:( 文心雕龙对其评价“真清绮”)(1)个人情感的抒发(典型文人情感)。(2)文人化的艺术手法:修辞词语、清词丽句 。(3)艺术形式:勇于尝试,开辟了诸多道路,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曹丕的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开创了诸多文学讨论:(1)文人相轻的原因, “奏议宜雅 , 书论宜理 , 铭诔尚实 , 诗赋欲丽”,文学自觉, 文学对审美的关注。 (2)文与气的关系:“文以气为主” 。( 3)
11、文章的功能: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人可通过其文章流芳千古。】三、曹植1.政治上的悲剧及其造成的文学分期(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 (1)歌唱理想与抱负,如白马篇。 ( 2)宴游诗。(有对现实生活反映的,如送应氏)后期: 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赠白马王彪。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七哀。 (3)述志诗,是前期主题在后世的延续与变体。 (4)游仙诗。曹操的游仙诗较为单纯,曹植则寄寓了情感,游仙主题对古文人或许是一个“成人童话”,用想象为不得实现的理想寻一个久居之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12、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诗歌艺术:(一)骨气奇高:建安文人共性,关注现实的精神,高扬的理想。(二)词采华茂(个性): ( 1)比兴手法的运用: 七哀,思妇、弃妇。(2)对偶句大量出现: 白马篇,提升了艺术修饰。 (3)精于炼字、炼句: 公宴,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地。” 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 (4)工于起调,注重开端:野田黄雀行 、 七哀。 (5)对乐府艺术的学习:章句的蝉联,赠白马王彪 。 (6)出现意境的营造: 杂诗之四 ,言外之意。3.文学史地位(1)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乐府诗到文
13、人诗的转变基本完成。(2)将五言诗带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将主要精力用到五言诗,艺术成就较高,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文学接受)。对不幸命运的认同带来对文学主题的传承,如思妇、弃妇等。四、建安时期的其他文人建安之前七子不断归入曹操,直至王粲入邺结束。虽不是七子创作黄金期,却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人数众多,将几乎全部文人集合在一起,文人集团开始出现。聚合前更多体现建安风骨,聚合后由于文人研讨,艺术上更加精细。第五节正始诗歌一、政治背景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更多侧重名士而非文学)二、阮籍1.有人将阮籍(阮步兵)的诗歌等同于正始
14、体。2.知人论世到建安时期才落到实处。阮籍“青白眼” ,对司马家族是有抗争性的,但这种抗争是不彻底的,不如嵇康刚烈。如劝进文,作品中虽然充满抗争,但是表达得十分隐晦,体现了其政治上的妥协性。3.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咏怀诗的内容(非一时一地所作,主题多样):(1)对人生的慨叹,开始关注生命本源。玄学发展,诗歌中的哲学思辨取得突破,阮籍的隐晦是对建安后期的延续(如曹植),但在深度上作了更大的开拓。(2)对人生理想的表达以及无法实现理想的失落。其中,第三十九首是正面表达理想,第十九首则是通过比兴、暗示曲折地表达理想。(3)理想不得实现时的寄托。游仙、隐居(在人世间寻找完美世界)(4)对现实的批判(最
15、能体现其抗争性)。其中,第三十一首借写历史批判现实,魏是暗指曹魏;第六十七首则是类似寓言的方式。4.阮籍诗的风格(正始体风格):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词旨渊永,寄托遥深”。5.咏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出现了、新创立、影响了、完成了)(1)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后代:陈子昂;李白古风十九首,历代继作者代不绝其人。(2)对建安风骨的传承。建安风骨是历代诗歌的美学典范,正始后渐羸弱,直至唐复苏,而阮籍在咏怀诗中对生命 的关注,对理想的追求则是延续了建安风骨,从内在精神上看,二者是一致的,不过一在外一在内。(3)将中国诗歌的哲学思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增加了诗歌的抒情厚度
16、,完全摆脱了民歌的具体性,而将哲学思考与寓言等结合。6.咏怀诗的根本主题:生命追求自由却无法实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嵇康(魏晋风度的开启者和代表者)1.个人特点 (有内在修养,自内而外展现出魏晋风度): (1)刚烈,宁折不弯, 与山巨源绝交书 。(2)玄学思考,研究玄学,精于玄学,“声无哀乐”。 (3)文化上的全才,书法、绘画、音乐。(4)外表阳刚。2.文学作品:(诗歌与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1)形式上,以四言诗为主,是曹操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人物,将四言诗带到了新的境界,个人性情的
17、自然流露。(2)五言诗数量上不如四言诗多,多写其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3)嵇康诗的风格: “清峻”文心雕龙、 “峻切”诗品 。3.影响:(文化史方面)人的美及文学作品流出的美具有划时代意义,魏晋风度的典范,不断被赞颂、书写。文学接受:当代人们的审美与社会风气。展现出的人格与精神:刚烈、宁折不弯的高贵。第二章 两晋诗坛(过渡形态)第一节太康诗风(繁缛)一、西晋政局及文化状态1.前期: 宽松自由(晋武帝司马炎未杀一个大臣),本应是文化发展的好时机(如唐朝),但却未能造成文化繁荣,反而是掌局者的腐化。原因:人精神上理想缺失,高贵人格被摧残。2.文化风貌、文人风格:(1)西晋谈玄风气兴盛
18、,但未有建树。重形式而非思想,趋于浅薄,附和政治。“谈而不玄” 、 “名教即自然”。(2)伪君子大量出现。官方崇儒,出现大量伪君子、腐儒,“孝而不忠” ,对政局文化的软伤害。(3)陆机、潘岳等热衷名利、投机钻营,文学成就无法与前代相提并论。二、文学的风向(建安时代对政治理想和个人价值的追求都看不到了)拟古,创造力下降,刻意追求形式技巧,拟古也是这种追求的表现之一:主题确定,用不同手法表达,追求雕琢三、贾谧二十四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另前有傅玄、张华)太康诗风“繁缛”特征表现在:( P44)(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四、陆机
19、文赋:文学批评用赋的形式阐述对文学创作、构思、分类(十类)的看法,涉及到写作灵感、状态、人与自然的结合。(1) “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的提起,冲击“诗言志”,究其本意,二者同。(2) “赋体物而浏亮” :一主内一主外,被时代赋予意义,偏离了“诗言志”轨道,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学自觉,与儒家政教观越来越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节建安风骨的遗响一、左思1.咏史诗的内容咏史可追溯到东汉班固“质木无文”。左思的咏史诗是咏史诗上的变体,更多抒发个人情怀,不再局限于一个人或一件事,而变为一组,
20、实为咏怀。(1)对现实尤其是门阀士族制度对寒士的压制批判。(其二)(2)自我形象的树立,通过写自我高贵,反衬士族制度的不合理。(其六)2.风格与影响:(1)风格:诗品置左思于上品,标举“左思风力”, “文典以怨 , 颇为精切 , 得讽谕之致” ,内容上充实丰富,语言简劲,与太康文风拉开差距,更多继承了建安风骨。(2)影响: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在历史事件中寄寓自身情怀,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历史人物、事件成为文学中随意驱遣的素材。二、张协(张氏兄弟:张协、张载、张亢)对政治有疏离,对主流文风有疏离。( 杂诗其一)三、刘琨(西晋绝唱)“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诗品“壮而多风”文心
21、雕龙第三节东晋诗坛一、玄言诗1.诗歌成为谈玄工具,而不为表现自身;玄释合流;平典(平板质实)似道德论。2.(1)玄言诗为后代哲理诗开辟源头。(2)通过关照山水来参悟玄理,对后世山水诗产生影响。(3)兴起使诗歌风格发生变化,追求平淡,重新把西晋的华丽辞藻去掉。二、郭璞(艺术特色:重形象性,有辞采富丽的一面)三、王羲之( 兰亭集序:集会创作,集会本身)第三章 陶渊明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一、生平(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充满仕与隐;归隐动力:本性;魏晋风流名士)二、思想1.儒家思想成分( “邦有道而仕,无道则决然去之”)2.道家 / 玄学成分3.佛教思想成分(慧远,受其影响小,但诗歌中有其成分)三、思考支柱
22、(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第二节 诗歌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节 艺术及其渊源一、陶诗的特点:1.总体艺术特征:自然(陶渊明写诗的态度是自娱,写诗的目的不为别人看,故而写得率真)2.开创性:日常生活诗化(西晋、东晋诗人创作大多有固定主题,而陶渊明冲破了这个禁锢)二、陶诗的艺术特色:(P66)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的理隐藏在形象与情之下,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让人不觉为理浑融。2.平淡中见警策,
23、朴素中见绮丽。玄言诗质木无文,陶诗平淡中却有韵味在,多用白描,不追求华丽辞藻和精致手法,而擅长用平淡笔墨达到传神效果。“一语自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归隐不等于泯灭对生活的热情;诗人的天真与童话幻想。陶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三、陶诗渊源(陶渊明展示的是主流之外的精彩,但也正是因为深受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1.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用最平淡的语言打动所有人;陶诗的风格亦是如此,无华丽辞藻和技巧,却能欣赏到它的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2.建安风骨 : 陶诗的金刚怒目 ( 咏荆轲) , 建安风骨的悲剧精神及人生感叹亦在陶诗
24、中有所体现( 杂诗 ) ,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在陶诗中也有体现。3.受阮籍影响:陶渊明的很多咏怀、咏史诗也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如归园田居、 饮酒、 杂诗等;阮籍开创的哲学思辨,也影响了陶渊明,理性思考。4.受左思的影响: “又协左思风力” ,借咏史来咏怀,咏史时一般都咏怀,将怀寓于史。5.东晋的玄言诗:哲学的思考,平淡的表达。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一、五柳先生传不重人生事迹,重突出鲜活个人形象,是陶渊明首创。以“不”字结构全篇,对世俗否定后留下的就是心中的本真,开头“不知何许人”否定门阀士族制度, “不知姓甚名谁”否定世俗上的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两汉追求繁琐经学解释,至东晋,学
25、风变化,不再重注疏,而擅长抓住核心,不以礼法约束自我。二、归去来兮辞不像寻常赋那样讲究辞藻铺排,重在“归”。文学母题“归” :后代的一起回归、一切解放,都可借此抒发。( 蒹葭“求不得”的文学母题)三、桃花源记现实基础:坞堡陈寅恪整个社会的出路;儒道思想的融合。在文化史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文人建构一个虚幻的世界,由游仙找到了一个新的寄托田园在世间可以找到,何必一味追求成仙?“壶中天地”:中国园林建造美学。 “纳须弥于芥子” ,一处宅园便可建造理想世界,代表文化精髓柔的一面,面对打击弱化,故而在唐代人们更多地接受他的人格精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2022 年中 古代文学 复习 笔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