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冲刺物理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冲刺物理知识点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冲刺物理知识点复习 高一新生要依据自己的条件,以及中学阶段学科学问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学问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学冲刺物理学问点复习,希望大家喜爱! 2022中学冲刺物理学问点复习一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来回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
2、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2022中学冲刺物理学问点复习二 1、参考系: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志向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探讨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态对探讨结果的影响可以忽视。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状况: 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视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 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探讨问题的影响不能忽视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分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改变,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
4、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改变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方向相同(留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确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定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肯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肯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肯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肯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
5、1)若a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改变,V都增大。 (2)若a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改变,V都减小。 2022中学冲刺物理学问点复习三 一、设计思路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学问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学问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纳了老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从三个情景中概括出三个基本物理模型,并绽开学习,最终在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详细教学设计上,力求给学生供应较多生活情境和参加的,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6、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实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二、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中学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运用的是人教版中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依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须要来分解的。事实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殊强调用试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视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三、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高一一般班的学生,基础学问不是很扎实,学习实力也很有限。而力的分解及力的合成,是中学物理学习遇到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我充分地相识到
7、这节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节课的难度,以学生的相识水平为起点,由感性到理性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三个物理模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总结出物理模型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觉,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找寻,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驾驭“实际问题中,一般要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
8、)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求分力。 (4)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学问说明一些简洁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育视察、试验实力。 (3)培育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实力。 (4)培育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和探究的爱好。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探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试验体验分工合作在试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加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六、教学过程 (一)试验激趣,引入新课 演示试验:一根细线中间悬挂
9、一重物,两手各执绳的一端。当两只手渐渐分开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老师引导:原本可以承受物体的重力的细线,随着两段之间的夹角渐渐增大,却突然断掉,这是为什么? 通过演示试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爱好,为力的分解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建构概念力的分解 1.展示图片,创设物理情景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拉汽车、行李箱的图片,让学生回来到学生生活的情景。 老师设问引导学生思索:汽车和行李箱受到人什么方向力的作用?这个力对车和箱子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任务探究作用效果 演示试验1:学生演示斜拉行李箱向前运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斜向上拉动平面物体会产
10、生水平向前的作用效果 演示试验2:利用小车代替行李箱,模拟拉箱的过程,用塑料板扩大小车的运动的范围,老师打开电子秤的电源,斜拉小车让其运动,让学生读数并登记运动前后的示数。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记录小车没被拉动时的示数,然后视察物体受到斜向上的力作用后的示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总结:这个斜向上的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方向拉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1)和竖直方向提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2)。 老师追问:若要同F你可以用几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对物体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吗?同时回忆分力和合力的概念。 3、老师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正如刚才的过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学生思索:分力和合力能代替的前提是什
11、么? 老师引导学生思索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前提是要“等效”,强调“等效替代”思想。(板书)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相互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那么它的逆运算力的分解,同样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探究力的分解的多样性 老师在预备的学案里让学生自主探究: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假如没有两个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如图2所示,没有限制的状况下,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老师用多媒体再次演示二维动画效
12、果的图像,让学生深刻、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分解的多样性。也可以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老师适时设问过渡到下个环节教学:既然没有限制,可以将一个确定的力分解为多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那么一个已知力原委应当怎样进行分解呢? 在详细问题中,为了使力的分解有意义,对一个已知力可依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进行分解的。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已知力呢?从之前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这种依据力的作用效果来推断方向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意义呢? 老师接着追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 学生回忆:发生形变和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我们也是从这两个角度去找到力的实际效果。 (二)解决问题
13、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情景一:对斜向上拉力的分解 回来刚才的物理问题,明确情景一,如何分解斜向上的拉力。并在详细问题中讲授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1.学生尝试分解力 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方F拉力的作用,拉力F与水平方向成角,请思索:应如何分解拉力F? 学生拿出学案,尝试着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平行四边形。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图,并用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求出两分力的大小。作图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作图的规范性,如:必需尺规作图、画图比例要适当,实虚线要标清,力的三要素表示清晰。 2.老师讲授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可将拉力和推力一起分析) 老师将正确地规范地完成一次做图过程,并再次
14、提示学生在做图过程中要留意的细微环节老师讲授力分解的一般方法。由于这个斜向上的物体产生了两个效果:水平方向拉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1)以及竖直方向提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2)。依据这两个实际的作用效果,这个斜向上的力的两个分力方向就可以确定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所以,方法是(1)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作平行四边形;(3)计算分力的大小。 3.从物理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其实,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许多运用力的分解的实例,在本设计中特殊注意培育学生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重庆是享誉国内外的“桥都”。在桥梁设计中就广泛应用了力的分解的学问。比
15、如,我们熟识的大佛寺大桥、双碑大桥、东水门大桥、以及石门大桥等,这些跨江大桥两边是一排排的斜拉绳索。老师设问引导学生思索:斜拉绳索起到什么作用?是装饰作用还是蕴含着物理原理呢? 学生小组探讨并分析出斜向上的拉力产生水平向右拉的分力和竖直向上的分力。老师进一步说明:原来这些斜索并非是为了装饰,它负责着汲取和分散桥面的压力,以一根绳索为例,在索塔的牵引下,它产生了斜向上的拉力,依据力的分解的原理,水平方向的分力会与对称绳索的水平分力抵消,而竖直分力会减轻桥面对下方桥墩的压力。同时索塔两侧的对称分布的斜拉索,对索塔产生一对对沿斜拉索方向的对称拉力,由于力的合成的原理,合力竖直向下,最终桥面主梁的重力
16、最终传给了索塔下面的桥墩。因此承载重大,外观漂亮的斜拉桥也成为重庆的景观之一。 情景二:对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1.展示图片,再现情景 老师通过图片展示幼儿园滑梯,设问引导学生思索:幼儿园滑梯为什么要设计得比较陡? 把问题简化为,把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斜面的倾斜角为,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这个重力将对物体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应如何分解重力G? 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试验探究,亲身感受 演示试验:老师将重物放于一个斜面上,提示学生留意视察。 学生发觉重物使斜面弯曲形变及物体下滑。 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生试验: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使手倾斜,书下滑。 学生描述除感到手掌
17、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说明书所受的竖直向下的重力只产生了一个使它紧压手作用效果.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我们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依据老师的演示试验及学生的体验活动,学生在学案上对斜面上物体的重力进行分解,通过重力的作用效果找到两分力的方向,并依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并结合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求出两分力的大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错误的和不规范的受力图,一起总结。最终老师再次规范地演示一次做图过程,再次提示学生在做图过程中要留意的细微环节。并深化探讨:倾角增大两个分力将如何改变? 3.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物理力
18、的分解教学设计课件展示:公园的滑梯和螺旋状的盘山马路。 幼儿园滑梯为什么要设置得比较陡?因为越大,分力Gsin就越大,滑梯上的人就较简单下滑,滑得快。蜿蜒的盘山马路是减小倾角,使沿斜面对下的分力减小,车辆上坡比较简单,下坡比较平安。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力往往有多个作用效果,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可以指导我们增加或减弱它的某种作用效果,以利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在实际问题中常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情景三:对三角形的悬挂结构中竖直拉力的分解 1.展示图片,创设情境 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钩上挂材料后,竖直绳的拉力会对平衡臂及平衡臂拉绳产生什么效果。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施
19、工工地用的塔吊装置图片。 塔吊模型其实就是物理上的三角形的悬挂结构,三角形的悬挂结构中竖直拉力F会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中学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2.小组探究, 小组活动1:学生利用手、笔、细线套、钩码、木棍、重物等器材模拟三角结构,设计试验进行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会产生什么作用效果,如何该分解这个力。 小组活动2: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用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如上图8所示,然后两人交换,体会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学生小组沟通探讨。这几个试验都证明,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上杆受拉,
20、下杆受压.因此,这个拉力F可以沿上述两个方向分解为两个分力F1和F2。当然,作这样的分析是在不计两杆重力状况下作出的。我们可以用F1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F对支架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相识到,原委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要从实际动身,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依据已知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加以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情景四:破解绳断之谜 细绳下所挂物体的重力会产生什么作用效果?对该重力分解时,分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重力的分解发觉,两分力夹角越大,则分力越大。 (四)方法规律总结 其实物理并非抽象晦涩,它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紧密相关,就
21、像这节课学习的力的分解,看似概念简洁,但是却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同学们要主动视察,擅长思索,勇于探究,为将来的创新打下的基础。 同学们,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视察,就能感受到物理学问的奇异和劳动人民的才智。这里我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画面。(图片最终停在拉链的图片)拉链是大家特别熟识的东西,其实它可以归入本节课学习的斜面模型。 同学们,让我们放慢脚步,多去视察、思索、感悟身边的物理世界。 2022中学冲刺物理学问点复习四 名称:加速度 1.定义:速度的改变量v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t的比值。 2.公式:a=v/t 3.单位:m/s2(米每二次方秒)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
22、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V方向始终相同。特殊,在直线运动中,假如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同;假如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反。 5.物理意义:表示质点速度改变的快慢的物理量。 举例:假如两辆汽车起先静止,匀称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0m/s变为10m/s,速度变更了10m/s。所以它们的速度改变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改变得更快一样。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v/t,其中的v是速度改变量) 加速度计构造的类型 A车的加速度。 明显,当速度改变量一样的时
23、候,花时间较少的B车,加速度更大。也就说B车的启动性能相对A车好一些。因此,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的快慢的物理量。 留意: 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改变和时间来计算,但确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 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定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例如:炮弹在放射的瞬间,速度为0,加速度特别大;以高速直线匀速行驶
24、的赛车,速度很大,但是由于是匀速行驶,速度的改变量是零,因此它的加速度为零。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困难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多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特殊地,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时,物体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是匀速率的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 7.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缘由,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改变的缘由。说明 当物体做加速
25、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肯定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a=r2=v2/r 说明:a就是向心加速度,推导过程并不简洁,但可以说仍在高 科里奥利加速度 科里奥利加速度 中生理解范围内,这里略去了。r是圆周运动的半径,v是速度(特指线速度)。(就是欧姆的小写)是角速度。 这里有:v=r. 1.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真正的匀速运动,因为它的速度方向在不断的改变,所以说匀速圆周运动只是匀
26、速率运动的一种。至于说为什么叫他匀速圆周运动呢?可能是大家说惯了不情愿换了吧。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即不变更速度的大小只是不断地变更着速度的方向。 重力加速度 地球表面旁边的物体因受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也叫自由落体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同一地区的同一高度,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当物体距地面高度远远小于地球半径时,g改变不大。而离地面高度较大时,重力加速度g数值显着减小,此时不能认为g为常数 距离面同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也会随着纬度的上升而变大。由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
27、力的另一个分力供应了物体绕地轴作圆周运动所须要的向心力。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越高,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须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将随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变大。地理南北两极处的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0,须要的向心力也为0,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此时的重力加速度也达到。 由于g随纬度改变不大,因此国际上将在纬度45的海平面精确测得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0665m/s2;作为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在解决地球表面旁边的问题中,通常将g作为常数,在一般计算中可以取g=9.80m/s2。理论分析及精的确验都表明,随纬度增大,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渐渐增大。如: 赤道g=9.780m/s2 广州g=9.788m/s
28、2 武汉g=9.794m/s2 上海g=9.794m/s2 东京g=9.798m/s2 北京g=9.801m/s2 纽约g=9.803m/s2 莫斯科g=9.816m/s2 北极地区g=9.832m/s2 注:月球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62m/s2,约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 匀加速直线动动的公式 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V0t+(at2)/2=(vt2-v02)/2a=(v0+vt)t/2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0+at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v0+vt)/2 其中v0为初速度,vt为t时刻的速度,又称末速度。 4.匀加速
29、度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1)V末2-V初2=2as(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2=(v初+v末)/2 (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v末2+v初2)/2(1/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5)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6)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2(1/2):3(1/2):n(1/n) (7)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
30、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aT2(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8)竖直上抛运动: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 物体运动时,假如加速度不为零,则处于加速状态。若加速度大于零,则为正加速;若加速度小于零,则为负加速(即速度减至0后反向加速)。(提示:物理中的符号不同于数学中的符号,在+、-号只代表是的标量,在物理中+、-号部分代表单纯的标量,还有部分还代表的像方向啦什么的矢量) V=v末v初 加速度公式:a=V/t 加速度-曲线加速运动 在
31、加速度保持不变的时候,物体也有可能做曲线运动。比如,当你把一个物体沿水平方向用力抛出时,你会发觉,这个物体离开桌面以后,在空中划过一条曲线,落在了地上。 物体在出手以后,受到的只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因此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不变更。但是物体由于惯性还在水平方向上以出手速度运动。这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就不在同始终线上了。物体就会往力的方向偏转,划过一条往地面方向偏转的曲线。 但是这个时候,由于重力大小不变,因此加速度大小也不变。物体仍旧做的是匀加速运动,但不过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加速度-小问题加速度单位的来历 依据我们中学的课本描述,有加速度a=(v)/(t)=(v1-v2)/t,因为速度(v)的单位是m/s,时间(t)的单位是s,于是将m/s与s相除,得到的就是它的单位:m/s2. 2022中学冲刺物理学问点复习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