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doc
《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doc(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前言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是根据成都市政府所颁布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在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结合成都市城乡建设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修订完成。本导则共分12章,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文件要求、场地及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装修设计。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四川省建筑设计
2、研究院(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688号大源国际中心;邮政编码:610093;联系电话:028-86933790;邮箱:sadi_)。本 导 则 主 编 单 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本 导 则 参 编 单 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涂 舸 郭 艳 贺 刚 刘 民 陈佩佩 秦盛民 章一萍 隗 萍 王家良 王 瑞 廖 楷 余 斌 邹秋生 革 非 高 波 王 曦 付韵潮 胡 斌杜毅威 程永前 刘 源 付雅艺 何 兵 陈益明祝书丰 王继红 高 静 王 璟 何 昕 白中奎严 君 黎 力本导则主要审查
3、人员:储兆佛 刘小舟 于 忠 黄 平 李 健 方长健 方汝清 孙 钢 李 波 戎向阳 罗 于 龙恩深 徐斌斌 熊泽祝 刘秦生 黄志强 徐小伟 罗志强 田智华 董 靓 张国强 熊咏涛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4 设计文件要求55 场地及总平面设计65.1 一般规定65.2 场地规划65.3 总平面交通65.4 场地物理环境76 建筑设计96.1 一般规定96.2 建筑空间布局96.3 建筑围护结构106.4 建筑材料116.5 建筑声环境126.6 建筑日照和天然采光136.7 建筑风环境146.8 室内空气质量156.9 其他157 结构设计167.1 一般规定167.2结构设计
4、168 给水排水设计178.1 一般规定178.2 给水排水系统178.3 节水器具与设备198.4 非传统水源利用199 暖通空调设计219.1 一般规定219.2 冷热源229.3 输配系统239.4 控制与监测2410 建筑电气设计2710.1 一般规定2710.2 供配电系统2710.3 照明2710.4 电气设备2810.5能耗计量2910.6智能化专项2910.7其他3011 景观环境设计3111.1 一般规定3111.2 绿化3111.3 景观3212 室内装修设计3512.1 一般规定3512.2 设计要求3512.3 装修材料35附录A成都市常用植物相关资料371 总 则1.
5、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落实成都市政府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的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建立完善绿色建筑区域性技术标准体系,规范成都市绿色建筑设计,修订本技术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域新建民用建筑绿色设计。1.0.3建筑绿色设计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1.0.4建筑绿色设计应体现成都市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
6、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1.0.5 建筑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成都市现行有关标准。1.0.6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2 术 语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 建筑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
7、的使用空间。2.0.3 建筑全寿命周期 building life cycle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2.0.4 被动措施 passive techniques 通过优化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来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而采用的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措施。2.0.5 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ques 为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采用消耗能源的设备、技术措施。2.0.6 绿色建筑
8、增量成本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 因实施绿色建筑理念和策略而产生的投资成本增加值或减少值。2.0.7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2.0.8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9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10 可再循环材料
9、 recyclable 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2.0.11 常用植物 plant in common use对本地气候和环境条件具有较好适应性且常被用于园林景观用途的植物。2.0.12 湿地 wetland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 的海水水域。2.0.13 透水地面 permeable ground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透水混凝土和镂空面积大于或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2.0.14 人工景观水体用水 w
10、aterfor scenic environment use用于营造城市人工景观水体和各种水景构筑物的用水总称。2.0.15 飘水率 drift rate of water冷却塔出风口飘水量与冷却塔进塔冷却水量的比值。2.0.16 采光系数 daylight factor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2.0.17 自保温墙体材料 self thermal insulation wall material具有良好热工性能,且构成的墙体主体符合建筑自保温墙体热工性能指标的
11、墙体材料。3 基 本 规 定3.0.1 建筑绿色设计必须符合成都市城市规划和项目选址的相关要求。3.0.2 建筑绿色设计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执行规划阶段制定的规划指标、落实相关建筑指标、实现预定的绿色建筑目标。3.0.3 建筑绿色设计应遵循地域性、高效性、自然性、健康性、经济性5个原则: 1 地域性原则指建筑绿色设计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成都市的地理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科学的借鉴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策略,选择匹配的方法和技术; 2 高效性原则指建筑绿色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12、和垃圾生成量; 3 自然性原则指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原生态系统的保护,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4 健康性原则指建筑绿色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的建筑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空间场所和氛围; 5 经济性原则指基于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的投入和产出,建筑绿色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3.0.4 在设计过
13、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协同工作。4 设计文件要求4.0.1 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色建筑的目标要求,在设计文件中编设绿色建筑专篇。4.0.2 方案报批文件应含绿色设计专篇,其中应包括项目的绿色设计目标、采用的绿色设计手段、技术及投资估算等,并按照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技术要点附录 A的格式填写审查表。4.0.3 初步设计应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报批文件中绿色设计专篇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初步设计说明中应含绿色设计专篇,并按照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技术要点附录 A的格式填写审查表。4.0.4
14、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含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述,分专业进行说明,并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调试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并按照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技术要点附录 A的格式填写审查表。4.0.5 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应进行绿色设计专项审查,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出具绿色设计审查合格文件。5 场地及总平面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本章所指场地及总平面设计适用于民用建筑绿色设计的项目场地及总平面设计阶段。5.1.2 场地规划应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不破坏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等保护区,且场地设计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控制要求。5.1.3 场地及总平面设计应考虑场地原生态
15、保护与生态恢复,优化建筑布局。5.1.4 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进行调查,保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不砍伐、破坏场地内树龄大于5年或树径大于10cm的具有一定生态价值树木,当确实不能避免时,应进行移栽。5.1.5 场地及总平面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四川省及成都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标准。5.2 场地规划5.2.1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对场地内污染源必须进行污染治理,达到相关标准后进行排放,总平面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用房,并满足当地规划部门要求。5.2.2 场地布局应满足建筑日照标准,同时应兼顾周边建筑的日照要求,不得影响周边建筑应达到的国家规范要求的日照标准。5.2.
16、3 建筑规划配置综合服务设施时,相关设施宜集中设置并与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共享。5.2.4 场地建设强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和容积率应满足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并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批准的设计条件。5.2.5 应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制定雨洪保护规划及水土保持规划,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宜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补给地下水,或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5.2.6 场地种植设计应符合场地使用功能、绿化安全间距、绿化效果及绿化养护要求,地下室顶板上的集中绿地,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5m。应对影响植物正常生产的栽植土壤条件进行改良。种植设计中本地植物指数宜不低于70%。
17、5.3 总平面交通5.3.1 场地内交通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机动车停车应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应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位数并优先采用地下停车和立体停车方式,减少车辆通行对行人和环境的影响;2 应控制机动车室外停车数量比例。在满足相关规划管理条例之外,住宅室外地面停车数量占总停车量的比例不宜超过10%;(成都市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停车位应全部采用地下停车位);3 应合理布置自行车停车处,自行车停车距建筑出入口距离不宜超过150m。宜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站点周边布置自行车停车设施;4 停车场地应考虑生态设计,利用植物或遮阳棚等设施提高室外停车位遮荫率;5 停车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宜实现资源共享,对社会
18、公众开放。5.3.2 场地内慢行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用地红线内应设步行系统联系各功能空间,用地红线外宜建立联系主要公交站点、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到周边功能区的便捷步行系统;2 步行系统设置应符合无障碍交通要求并应满足排水、防滑等要求;3 步行系统设计应结合绿化设计,采取绿化遮荫措施,提高步行道的舒适性;4 宜利用坡地或滨水区域设置具有休闲、健身、观景功能的公共步行系统。5.4 场地物理环境5.4.1 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对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当的隔声、降噪措施和隔振措施;对交通干道的噪声,应采取设置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退让要求
19、;2 应注重声环境的主动式设计,运用科技手段营造健康舒适的声环境;3 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规定。宜对用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项目实施后的场地内环境噪声进行预测。5.4.2 场地光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利用地形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建筑室内人工照明能耗,宜采用计算机光环境模拟,优化建筑规划布局;2 应合理地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不应对居住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地面反射光的眩光限值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3 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并应有效避免光污染。5.4.3 场地热环境设
20、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合理布置用地和建筑,有效利用自然通风,降低室外热岛效应;2 宜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方式,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应采取乔木遮阳措施;3 采取相应措施,区域日均热岛强度不应高于1.5。宜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室外热环境设计;4 室外活动用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在满足用地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在项目地下室以外的场地区域应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5.4.4 场地风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建设规划用地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2 建筑布局不宜形成完全封闭的围合空间,宜结合地形特点采用错列
21、式、斜列式、自由式等多种排列方式;3 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应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候条件下的模拟分析,优化建筑空间布局;4 宜进行场地污染物浓度的模拟预测,优化建筑功能布局和场地污染源位置。6 建 筑 设 计6.1 一般规定6.1.1 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地条件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朝向、形体和间距,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6.1.2 建筑设计应合理控制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提高室内舒适度。6.1.3 宜采用适宜于成都地区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6.1.4 建筑造型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技术的需求,结构及构造
22、应合理。6.1.5 宜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时使用计算机模拟等建筑性能和环境分析技术,对朝向、方位、形状、围护结构、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分析和优化,并在设计深入过程中进行完善和检验。6.2 建筑空间布局6.2.1 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建筑中的休息交往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空间和设施宜共享,建筑应避免不必要的高大空间和无功能空间。6.2.2 宜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的未来变化,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室内分隔应提高空间使用功能的可变性和改造的可能性。6.2.3 应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自然通风和视野的位置。6.2.4 住宅卧室、医院病房、旅馆客房等有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市 民用建筑 绿色 设计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