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 中学地理这一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它是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分异以及生产布局的科学。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中学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中学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验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实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相识陆地环境的困难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说明
2、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中学都学过! 【老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日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探讨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改变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老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
3、非简洁地汇合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索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探讨回答】略。 【老师简洁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间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四周环境中
4、。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淌、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究竟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加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肯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形成了相宜人
5、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探讨回答】略。 【老师讲解】(详细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老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6、。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剧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凹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有;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
7、调一样,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气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日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究竟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解并描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实力) 2平衡功能(各自
8、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实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实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实力 【老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靠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供应叶绿素,大气供应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供应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肯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退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实力
9、,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说明肯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探讨回答】略。(可参考教参)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改变、地貌改变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改变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
10、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改变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样,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潮湿,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潮湿、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剧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更。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局部小气候
11、水土流失 连年斗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许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殊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整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索】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索东北森林改变导致了环境的整体改变。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略。 板书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12、、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实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实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学地理鲁教版教案设计2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驾驭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化的天气现象
13、的干脆缘由,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其次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驾驭并敏捷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始终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志向,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特别清楚的思路,因此不会敏捷自觉地应
14、用大气环流的学问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实力有限,未能胜利。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致贴近教学时,便马上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视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细致思索,仔细探讨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主动动脑思索反复探讨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楚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相识了大气运动最简洁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
15、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凹凸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索假设的含义:无海陆凹凸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缘由是什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事实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
16、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索假设的含义:无海陆凹凸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索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细致视察,合作学习。 讲解并描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旁边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旁边高空积累起来,导致北纬30旁边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上升还是降低? 3.北纬30旁边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细致视察,合作学习。 讲解并描
17、述:北纬30旁边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旁边北纬30旁边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似乎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旁边北纬60旁边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解并描述:北纬60(极地)旁边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旁边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样?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旁边近地面气压较四周低还是高?思索、探讨。 讲解并描述:北纬60旁边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
18、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索、探讨,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状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索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凹凸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匀称的,所以事实上的大气环流要困难的多,下节课我们再
19、接着探讨。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凹凸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中学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其次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缘由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缘由。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驾驭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精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加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实力培育,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
20、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运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简单表达清晰的内容,很简单、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楚、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育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实力。 2.学生主体参加,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依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视察、动脑、思索、探讨、探讨,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培育。符合当前素养教化
21、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楚、条理清晰、由简入繁、层层深化,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奇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学问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依次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相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马上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学问驾驭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洁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干脆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晰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地理 鲁教版 教案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