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pdf





《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日珥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 亿光年。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5、 天体的判别 :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7、 天体系统的层次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8、 太
2、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10、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有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 有适合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有液态的水地球内能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4微米) 紫外线 0.76 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
4、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总星系(可见宇宙)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 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 年。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
5、响。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2)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4)带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特点1、地球的运动特点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绕转中心假想的地轴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真正周期)太阳日 24 小时(昼夜长短)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角速度除两极外,各店均为15/时近一远七,近快远慢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逐渐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意义产生地方时;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变化
6、;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五带2、赤道上的线速度是60纬线的2 倍3、地球自转方向4、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 23.5。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1、 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7、(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2)东早西晚:东边的地区比西边的地区较早看到日出,东边的地区时刻比西边早。(3)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 分钟,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小时。所求地方时 =已知一地的地方时4 分钟 /度经度差(东加西减)2、 时区和区时 1 为方便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地球上以经度每150范围作为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 个时区。 2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3 求所在时区的区号:区号=某地经度 15 (商取整数,余数7.5进一, 7.5舍去) 4 求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中央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15 5 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
8、时相隔的时区数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3、日界线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自然界线: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 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新的一天的范围:零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二) 、昼夜交替1、 昼夜交替的原因2、 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3、 判别晨线和昏线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入夜4、 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线平分赤道4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5晨昏线在二至时与极圈相切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的速度为15每小时地球
9、 不发光且 不透明地球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 24 时昼半球夜半球0180180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7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 时;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 时8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 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 时。(三)地转偏向力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3、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4、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
10、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三、地球公转的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总结】1、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2、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3、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4、昼夜长短的判断和计算方法(1)昼夜长短的判断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同一天,北 (南)半球某纬度的昼(夜)长,等于南 (北)半球同纬度的夜(昼)长。(2)昼夜长短的计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11、 -第 4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时;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时;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12 时) 2(12 时日出时间 ) 2;夜长时数 24 小时昼长时数。5、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至日,太
12、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3)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一年中,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两次,但是回归线上直射一次。3.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4、正午太阳高度计算计算公式: H = 90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三) 、四季更替
13、和五带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物候四季: 3、4、5 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10、 11 月为秋季, 12、1、2 月为冬季。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四、光照图判读分析: 1、侧视图:有南北两极2、夏至日( 6 月 22 日)光照图:太阳直射23.5N 北极圈以内全为极昼现象3、赤道被等分成六份,因此两条相邻经线相隔30,时间上相差两个小时。4、图中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因此可以确定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精选
14、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根据地震波测定地球内部圈层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震波速度传 播 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A)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B)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分析: 1、俯视图:只有一个极点2、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从45E到 90E延顺时针。即:延顺时针方向,东经不断增加,那么地球
15、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可以判断这是南半球3、 南极圈内全为极昼, 则此图为冬至日 (12月 22 日)光照图,全图被平均分成八份,相邻两条经线相差454、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弧AB 为晨线 A 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 点,弧 BC为昏线 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 点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 合 为 岩 石 圈 , 平 均 厚 度100-110km 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
16、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等。岩浆岩:有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两种类型。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页岩、石灰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内外力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来使地表趋于平坦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和重力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全球岩石圈不是整
17、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边界类型类型地表形态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海洋海岭、海洋陆地内部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海沟、海岸山脉
18、(落基山脉、安第斯山)或岛弧(日本群岛)(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构造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现象与人类生产关系示意图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气构造建隧道 (天然拱形, 不易积水 )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反而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庐山、泰山、峨眉山、华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4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 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 (峡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
19、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形成沙丘、黄土高原等冰川作用U 型谷、角峰、刃脊(北美五大湖、挪威新西兰峡湾)冰碛物海浪作用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沙滩第三节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特点对流层地面到约12 千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剧烈,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平流层约 12 千米到约50 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流稳定,有利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约 50 千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吸收作用: 具
20、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等。(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其他因素(气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
21、补偿,起保温作用。3.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冷热不均(2)形成过程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2-3 所示。4.大气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 ,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近地面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5.气压带、风带由于高低纬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2 年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