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单元第( 18 )课教案课题18、将相和教学目标1、会读并理解:侮辱、鼓瑟、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 、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4、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具准备课 文 句 子 解 释 的 投 影 片和课件。教学时数
2、2 课时教教学过程备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7 页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相会) 、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由学生交流并认真板书在黑板相应位置,齐读后任选其一交流主要内容,进一步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只有才”理清前因后果。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同学
3、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对,卿相蔺相如,也就是将相和中的“相” (板书:蔺相如)。我们也注意到在刚才的讲述中,同学们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士大夫(板书:士大夫) ,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板书:上卿) ,可谓平步青云, 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贴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 (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预设:
4、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相机板书)(贴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读试试。 (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相机板书并补充强调: 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贴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机板书)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
5、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从而点明: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还因为廉颇”来从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悟:将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7 页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
6、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边快速默读课文, 边提笔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提醒大家,蔺相如说话的内容都在引号中。 )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1、临危受命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赵国的君臣都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书) 。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 )地说。 (预设
7、交流:斩钉截铁、坚决、胸有成竹、掷地有声)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同学们,这是蔺相如的办法,也可以说这就是蔺相如对赵王作出 (承诺) , 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2、略施小计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生交流,引导:不只是妥,还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表现即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这时,以璧换城已不可能, 唯有沉着冷静地和秦王斗智斗勇,以求完璧归赵。3、理直气壮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
8、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哟,这可不行 . )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勇敢、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4、大大方方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 -.(生添:蔺相如不畏强敌,勇敢机智,) 5、不辱使命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
9、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 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7 页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第二课时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 课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 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3. 看来
10、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设计意图: 通过对人物的简单品评, 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感受。)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
11、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于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 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
12、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 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7 页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设计意图:此两处的略处理,在于都是第一个故事,且语言描写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设关系的句式。)(二)研究“渑池之会”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你
13、发现作者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赵国的(设计意图:再抓假设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智慧,然后重点突出“拼”字的教学,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准确生动。 )(三)研究“负荆请罪”分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设计意图:解决三
14、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预设五: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
15、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廉颇:对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7 页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4) 说来说
16、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 “将”和 “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设计意图:此处的对比,目的是想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体验后,再从语言的角度感受任务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看看插图,再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
17、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 ,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2. 从此, “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 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
18、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板书设计 18、将相和和不和和(爱国)完璧归赵(原因)(结果)负荆请罪渑池之会作业布置1、生字2、 同步练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7 页教学反思第( 五 )单元第( 19 )课教案课题19 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2. 紧扣课文语言 , 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19、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 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 安排周密, 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3. 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认识“瑜、幔”等生字。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2. 扣住课文语言 , 感受人物形象 , 体验阅读名着的乐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7 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名着 , 了解大势 1. 教师介绍名着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
20、国形势, 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二、揭示课题 , 激发兴趣 1. 出示课题 : 草船借箭 2.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 3. 读了课题 , 你想知道什么 ? 根据学生的回答 , 梳理问题 :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 三、初读课文 , 理清脉络 1. 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 给文章分段 : 一(12 节)、 二(35 节)、 三(69 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并说说主要内容。四、自读第 2 至第 5 自然段 , 指导感情朗读 1.
21、 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 , 且无提示语。) 2. 根据人物对话内容 , 揣摩人物思想状况、 性格特点 ,自加提示语。 3. 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 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 , 感受人物形象。 ) 五、读第 69自然段 , 了解借箭经过 1. 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 图略 ), 自己读书 , 自己画图, 说明理由 ( 也就是因果关系。 ) 2. 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 雾的作用。 ( 冬季, 雾在四更最浓。 ) (2) 船的作用。 ( 草人雾中似人 ; 相连空隙较小, 易于受箭 , 正反都可受箭。 ) (3) 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 , 令
22、弓弩手射箭 ,不调六千名弓弩手 , 使箭更多。 ) (4) 士兵作用。 ( 擂露呐喊 , 虚造声势 , 引敌射箭。 ) (5) 水的作用。 ( 冬季刮西北风 , 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 等到曹军发觉时 , 船已飞备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7 页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 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 , 诸葛亮都考虑到了 , 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 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 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 当他知道这一切时, 一定是“自叹不如”。第二课一、快速阅读课文 ,
23、 找出关键的词语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 , 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 神机妙算 ) 二、精读课文 , 理解神机妙算 1. 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 讨论交流。知天文(1) “这时候大雾漫天 ,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 , 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 请大家体会体会, 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 , 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 ,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
24、动静 ; 第二天 , 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 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 , 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 , 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 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 , 完全可以改成这样 : 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好吗?为什么 ? ( 组织讨论 , 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 从容不迫 , 神机妙算。 )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我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7 页不过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2022 年级 下学 第五 单元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