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pdf(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 )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
2、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 “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三步:读懂文言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怎样读懂呢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 对照课文中的注
3、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学习文言文技巧1.掌握基本 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 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单音词 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 单音词 居多,现代汉语以 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 ,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 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 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
4、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 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 “同音代替” 。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 、能动用法、 意动用法 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固定句式。其中 倒装句 又可分为主谓倒装 句、动宾 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 状语后置 句。2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 ,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
5、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 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 ,委婉、 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 掌握文中对话、转述、 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 、“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
6、等语气助词 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复音虚词 。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 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 来断句。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7、“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 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 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
8、,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 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4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 脱离语言环境, 干巴巴地去记一些 语法规则 是很难达到效果的, 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 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文言文基础知识常用虚词用法 之 在文言文中
9、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 (们) ”,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 ( 扁鹊见蔡桓公 )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2)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2 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们)”、“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 捕蛇者说 ) 您要怜悯(我) 而让我活
10、下去吗 ? 3用作指示代词, 表近指或远指, 相当于“这”、 “这样的”、 “那”、“那样的”。例如:(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 两座山)怎么样呢 ?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所以 (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二、用作助词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1)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扁鹊见蔡桓公 ) 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2) 永之人争奔走焉。 ( 捕蛇者说 ) 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 捕蛇)这件事。
11、;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2) 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 狼) 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 仍然) 像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前一样。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 何陋之有 ?( 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 (2) 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 )只听弈秋的讲解。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
12、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 可不译。例如:(1)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 好一会儿, (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2)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 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1)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2)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我想去南海, (你看) 怎么样 ?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一、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
13、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 “的事物”。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两小儿辩日 ) 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象似的” 。例如:(1) 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但是 (老虎) 来回
14、观察毛驴,觉得( 毛驴) 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2) 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 (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例如: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 唉 !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二、用作语气词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 陈涉世家 ) 陈胜是阳城人。2 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例如:(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
15、岁。(2)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 ) 利益三代了。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子) 二章) ( 虽然如此 ),但是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 ( 更重要)。(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 ) 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
16、词。一、用作助词1 “所”字经常用在动词、 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 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 人、事、地方 ) ”,或“所的 ( 人、事、地方 ) ”。例如: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 这个 ( 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 (桃花源中人 )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2)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 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刻舟求剑) 船停下来了, 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17、冯婉贞 ) 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 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 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 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相当于“的人” 、“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1) 是吾剑之所从坠。 ( 刻舟求剑 ) 这儿 (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2) 行拂乱其所为。 ( 孟子二章 ) ( 上天) 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
18、情颠倒错乱。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3)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 )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
19、“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 (1)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凡是 (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有的 (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2)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 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
20、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 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 用作连词。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 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它连接的两个部分, 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
21、者说 )永州的郊野出产 ( 一种) 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千里马 ( 是会) 常常有的,可是 ( 识马的)伯乐(却) 不( 会)常常有。4“而”表示条件、因果关系,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后因。相当于“那么就”、 “因而就”等。例如: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答司马谏议书 ) 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已经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22、5“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各位如果有 ( 这个杀敌的 ) 想法,看我的马头 ( 所向) 就可以了。6“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相当于“着”、“地”。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 ( 醉翁亭记 ) 清晨前往,傍晚返回。 则 在文盲文中常用作连词, 连接动词和动词性词组, 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有时也用阼副词。一、用作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例
23、如:(1) 沾水则高低不平。 ( 活板 )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2) 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 看看那瓦罐, 我的蛇还在里面, 就放心地睡觉了。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反而”等。例如:(l)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 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 我的死 )比起我乡邻的死来,
24、 却已经在后边了。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 ( 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4表示选择关系,与 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则徒尔。 (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 ( 看到) 的雄伟景象。 以 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
25、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 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例如;(1)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 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2) 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 )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47 页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制成。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 “按照”、 “根据”。例如:(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2022 年级 文言文 专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