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经常听到中考学生说物理多难多难,说自己的物理成绩总是提不上去。其实只要把握物理必考的知识点,并认真学,努力做,成绩自然会提高。下面是由为大家的“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考物理知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3.乐音三要素:音调(声音的上下)响度(声音的大小)音色(区分不同的发声体)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
2、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局部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
3、正立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中考物理知识重点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
4、生的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发动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16.司机系平安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
5、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初中物理考点知识1.水的密度: 水=1.0103kg/m3=1 g/ cm32. 1m3 水的质量是 1t,1cm3 水的质量是 1g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同一液体液体静止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9.大气压现象:(用吸
6、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 排 = V 物1、思维定势有些同学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将自己的经验或见解原封不动地用在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形成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干扰和影响,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或理解。例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马拉车,车向前运动;马不拉车,车就停止运动。由此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句话对吗?分析:这个例子是最典型
7、的。不少同学总是想不通:事实就是这样,难道不对吗?实际上,这句话是错误的。马拉车,车向前运动,车受到了马对它的拉力作用。此时车在水平方向除受到马对它的拉力作用外,还受到地面对车的阻力作用。当撤去拉力后,会发现车并不立即停下来,而是通过一段路程后才停止运动(如果阻力较小,那么运动的路程就比较长),其原因是,车在阻力作用下速度会越来越小,最终停止。如果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当马不拉车时,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车的运动并没有力去维持。所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见,本例的错误是外表上只看到拉力的作用,而这种现象的实质那么是拉力和阻力共同作
8、用的结果。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是生活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影响。2、囫囵吞枣同学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学习物理,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但一用就错。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记住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没有抓住知识的要点,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思路。例 2.一重 79 牛的正方体铁块放在 0.5 米 2 的水平桌面中央,求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取 g=10 牛/克)分析对于此题,许多同学往往不假思索,很快进进行计算:P=FS=79 牛 0.5 米 2=158 帕,或 P=GS=78 牛 0.5 米 2=158帕。上述计算过程中有两个错误:一是混淆了重力
9、与压力的区别,二是没有正确领会压强公式中 S 的含义,或没有认真分析受力面积的大小。这两个错误均是由于对概念或公式没有正确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要重视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形成过程。3、以偏概全物理学中的有些知识,涉及到多个因素,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有些同学对这些知识没有全面、正确地理解,而是只考虑其中的某个因素,以偏概全,因而造成一些错误。例 3.两个人同时开始登山,甲先到山顶,乙后到山顶。那么在此过程中()。A.甲的功率大 B.乙的功率大 C.甲、乙的功率一样大 D.无法判断分析许多同学都认为正确选项是 A,即认为甲先到山顶,自然是甲的功率大。其实,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
10、快慢的物理量,根据功率的公式 P=Wt 可知,功率是由功和时间这两个因素决定的。要判定哪个人的功率大,那么要比较两人登山所做的功与所用的时间的多少。人登山所做的功 W=Gh,其中 G 是人的体重,h 是山的高度。所以,登山的功率 P=Wt=Ght。由于两人登山的高度是相同的,因此,只要知道两人的体重与两人登山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比较哪个人的功率大。但此题只给出了甲先到山顶,说明甲比乙用的时间少,而没有给出甲、乙两人的体重,因而无法比较两人登山所做的功。所以,仅根据他们登山时间不同是不能判定谁的功率大的。因此正确选项为D。可见,对于多个因素决定的物理量,要全面考虑,不能只考虑单一因素。4、用而不活
11、据中考助手所知许多同学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而是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其表现在但凡老师讲过的都能照猫画虎地解决问题,可一旦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无从下手,缺乏应变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例 4.对农民来讲,农作物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是很头痛的事情。但这两种种子在外表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不易吸附小颗粒物;而杂草种子外表有许多绒毛,能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物。现有一些混有杂草种子的农作物种子,给你一块磁铁和一些铁屑,请你帮农民将杂草种子从农作物种子中别离出来,说出你的方法和道理。分析此题没有现成的实例可借鉴,需要经过创造性思维,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磁铁具有吸引铁的性质,将铁屑撒在种子中,并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铁屑具有和动物皮毛一样的不光滑性),然后利用磁铁将铁屑和杂草种子一起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由上述的归纳可见,学习物理一定要学得透,用得活,要创造性地学习。当然,创造性的学习是建立在根底知识扎实、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根底上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