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滁州西涧》教案_1.docx
《2022《滁州西涧》教案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滁州西涧》教案_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滁州西涧教案滁州西涧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诗的意境之美2.诗意的多解性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漂亮的自然之景,也寄予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一、文学常识;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予政治志向,阐发人生哲理。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二、读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
2、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四、赏析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2.怜:怜爱,疼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调清丽。静景。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知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知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4.其次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调,
3、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嘹亮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6.春潮:春季因冰雪溶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当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气。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由,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终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终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芜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
4、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由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终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清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随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孤独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5、。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特别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劳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悲伤。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他在幽闲地闲逛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旧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
6、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由。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悲伤的心。小结:写作特色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2.构思精致,用词传神滁州西涧教案2一、教学内容概述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其次板块古诗四首中的其次首,这是一首闻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巡游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境况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伤。二、教学目标分析学问目标:相识1个字,会写2个字。实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7、背诵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重点:品尝语言,体会意境。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肯定的积累,也驾驭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须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
8、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常常被引用,唐代还有许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日我们学习本版块的其次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习,能说明一下诗题的意思吗?(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2、检查自学状况。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
9、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给予了“草”独特色调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气勃勃,表现了作者闲情逸致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嘹亮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看法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找寻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3)能依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老师
10、出示课件百度收索: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沟通后汇报)(1)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当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张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1、怜宠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11、。2、舟自横这里须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四)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滁州西涧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3、培育学生酷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课时:1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保藏在
12、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一)、知诗人,解诗题。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二)明诗意,感情读。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2、学习古诗前两行。诗的前两句点明白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集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调显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驾临时分
13、,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始终是喜闻乐见的名句。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三)悟诗情,师总结。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许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滁州西涧教案4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讲课人:唐聪单位:四川省东汽中学教学目标一、品尝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3
1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娴熟地背诵。教学重点1、品尝语言,体会意境。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教具打算CAI多媒体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尝他的高雅闲淡!二、观赏FLASH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观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观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
15、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给予了“草”独特色调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2、 那么请同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3、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气勃勃,表现了作者闲情逸致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嘹亮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看法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找寻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
16、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当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张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依据前面的赏析和FL
17、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六、体会作者的情感1、怜宠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2、舟自横这里须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诞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验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非常关切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悲伤。七、请同学们评论此
18、诗,谈谈自己的收获。八、背诵诗歌滁州西涧教案5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2、理解诗歌大意。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教学时间: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准字音:( ) ( )滁.州西涧.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独怜.幽草涧边生四、诗句赏析背景介绍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
19、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宠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巡游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孤独,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滁州西涧 2022 滁州 教案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