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pdf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 1: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中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的数量关系在二上已经接触过,如上车下车、借书还书等等,教材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主要是从思路上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两种形式是“等价”的,但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看,要在充分肯定前者的基础上
2、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例 2: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例2 的教学上,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同桌先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学生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 987 人”计算。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 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中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如先求 ( ),再求(),最后求()。教师可以用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在例1、例 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例 3: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包括了书上的
3、问题,建议先解决“买三张成人票,付100 元,应找回多少钱?”再解决例3,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计算时, 要让学生明确要先算乘除法,同时告诉学生这里的“”和“”可以同时计算。让学生总结得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例 4:通过解决冰雕区“上午要比下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的问题,列出的算式含小括号,由此概括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让学生总结得出: 算式里有括号时, 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老师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解法。同时也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问题:上午和下午一共要派几名保洁员?能起到及时巩
4、固的作用。例 5:为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例5。通过计算两个式题,这两个式题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什么是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同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总结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以及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总结时,不要求学生用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的术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只要学生能结合算式具体说明运算顺序就可以了。如在没有括号
5、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 减法或者只有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例 6:有关 0 的运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的道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 的运算进行整理,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0 不能作为除数的原因: 50=?;根据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公式: 0? =5,显然找不到答案,因为零乘任何数都等于0 .0 0=?想: 0?=0,显然答案有很多,找不到确定的答案。从而总结出:除数不能为0 . 学生对除数不能为0 理解后,可以出示“被除数为0,除数不为0 的”,如07=?,显然这是可以找到答
6、案的, 07=0,所以商是0 . 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被除数可以为0,除数不能为0 的道理。总结有关0 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0 得原数。(2)、任何一个数乘0 得 0。(3)、 0 不能做除数,0 除以一个非0 的数等于0,00 得不到固定的商 ;5 0 得不到商 .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本单元共安排了4 个方面的内容,有4 个例题:例 1:落实两个知识点:“方向”与“距离”。(1)以“方向”确定位置。学生在交流例1 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例如,本例题中1 号检查点的方向,一般
7、说成“东偏北30”。 同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度的时候,也应该把零刻度对准“东”。较难的是从南、北这两个方向说起的方向。如:南偏西20,有些学生不知道应该把量角器怎么放。老师可以就这两个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另外,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如: “东偏北45”可以说成是“北偏东45”,它们也可以称为是“东北”方向。(2)以“距离”确定位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某个地点的方向确定后,还不能确定这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还必须以“距离”多少来确定。“做一做”中, 并没有提供比例尺,要让学生数一数400 米里面
8、包含几小段,得出一小段代表 100 米,再以此确定其他地点的距离。学生较容易掌握。例 2:多种方式解决难点,这节课的难点与上节课的难点是有联系的,就是如何确定“东偏北”、 “北偏东”之类的问题,不过一个是用量角器量、一个是画。如果上节课学生已能正确描述方向, 到这节课要用量角器画出指定方向的指定角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中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1)详细讲解画角度, 必须先确定他要画的地点是靠近哪个方向的,再把零刻度线对准这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看。如:画“北偏西30 度”,量角器零刻度线要对准方向“北”(通常是离哪个方向夹角小的方向为基准。)再往“西”那边看3
9、0 度再确定地点。(2)示范:要由老师和同学进行正确的示范。(3)对比: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北偏西“、“西偏北”搞错,要多进行类似的对比。(4)多次练习:学生要进行多次的尝试、纠正才能正确、熟练地画图。2、关于“比例尺”例题图中出现了“比例尺”,一个小线段代表50 米。这里并没有正式进行比例尺的教学。但我们也要用“单位长度”让学生理解,并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要一段一段地画出距离,让别人看得更清楚。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好笑的错误,学生不知道从具体地点的中心点量起,而从地点的外沿量起,造成距离上的较大误差,老师们上课提一下学生就会知道了。例 3:教学这节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以“谁”为中心。明确“
10、()在()的()方向”,是以“在”后面的那个地点为中心。如果“中心”没找准,肯定是错的。这是这节课的关键。2、注意方向的“相对性”。说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方向是有相对性的。相对位置方向相反就不会错了。例 4:教学时要注意三点:1、中心的确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中心的确定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本节课的中心确定要向让学生明确:从哪个地点出发就是以哪个地点为中心,在行进的过程中,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较易与第三节课学习的确定中心方法搞混,如“学校在商场的()方向”与“从学校到商场”中心
11、是不一样的。2、求“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是个难点。现在教材上的例题已去掉了第2 小题,但练习里还出现了差不多的题, 因此还是要大家注意一下:求速度学生易把总路程除以3 个赛段, 应该是把总路程除以时间的总和。这题错得非常多,甚至到期末时都还有人错。3、画图学生自己画线路图时,容易忘记标出单位长度代表多少(即“比例尺”),哪个方向是“北“也应标出。 标出角度和实际距离。另外,起点的确定也较重要,如果起点位置确定不合理,有时会画到纸外去没办法画。应引起注意! 画图这块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计算一、加法运算定律: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
12、。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例 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例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
13、出像例2 这样的例子, 再观察、比较。如:+ + +( +)依据是什么?例 1 和例 2 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事例。进一步, 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例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
14、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性质进行判断、推理的演绎思维能力。二、乘法运算定律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 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例 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都在主题图中。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25 和 254两个算式。 接着提问: 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然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再提问: 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
15、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 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ab=ba 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 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进一步, 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例
16、 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观察、 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 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 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2 这样
17、的算式, 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 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而后的教学与例1 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 时更放手些。小结时,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
18、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例 3: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2)25;也可以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人数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即425225。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因而计算结果相同,所以可用等号连接两算式。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
19、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包括“想一想”。小结时, 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三、简便计算例 1: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即依次减去两个数,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教材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上述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
20、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题,同桌互相口述题意,各自独立列出算式。也可以出示一本故事书,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后,也可以前后课桌四人小组讨论,有哪几种计算方法。一般来说,通过全班交流,教科书插图中给出的三种算法,学生都能想到。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书看看插图中的三位同学是怎样算的,然后对大家能把书上介绍的三种算法都讲全了给予赞扬。进而让大家回答小精灵提出的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只要说明白了就行,不必过于追求说法的统一。例 2:的画面是书店
21、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价钱分别为56 元、 31 元、 19 元、 24 元的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 元左右?(2)付 100 元,买 48 元、 47 元的书各一套,应找回多少钱?显然,这是一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问题( 1),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 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
22、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中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问题(2),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与减去两个价钱的和。因此,教材只提示了第三种另辟蹊径的方法,把100 分成两个50。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考虑到这些算法,即解题策略, 都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所以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是开展小组讨论。教学时, 可以创设一个选购图书的问题情境,引出例 2 的两个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还有必要让学生说
23、一说“总价在100 元左右”是什么意思?明确只要接近100,比 100多,比 100 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因此可能有几种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可以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交流解决后再讨论第二个问题,也可以两个问题一起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酌情参加讨论,给予必要指导。对于第一个问题, 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把前三本书相加得出总价106 元,有时就不再考虑其他可能了。对此,教师应加以引导:看一看,还有哪些情况;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例 3:是以本单元第2 节主题图的内容为载体,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 即连
24、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两个数的积。同时通过两位同学提问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 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教学时,可以联系第2 节的主题图直接引出例3。也可以先复习减法的简便计算,启发学生想: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再引出例3。考虑到连除的算理不如连减那么浅显,因此还可以先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把24 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 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 份,求每份是多少。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悟解决连续等分的问题,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
25、然后一次分完。 有了这一铺垫, 学习例 3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解答。学生得出两种解法之后,要让他们根据题意说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即1250255 1250(255)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先算一共有多少棵如果有学生想到第三种算法,1250525,也应该给予肯定,并酌情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步求的是 25 组各 1 棵树苗共多少元。简单地说,即 25 棵树苗多少元。然后让学生看书,比较两种解法,根据小精灵的提示,把其中的计算规律说完整。例 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2022 年人教版 小学 数学 第八 教材 知识点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