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1、五大危机:环境、能源、资源、粮食和 人口等五大危机( 1960s) ) 。3P问题: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沙漠化日益严重;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物大量灭绝;人口剧增; 饮水资源越来越少;渔业资源受到破坏;河水污染严重;大量使用农药;全球气温明显上升;酸雨现象。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3、生态学体系:按照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划分分子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或景观生态学4、生态学研究方法:(1)对环境的研究: 环境因子的测定法和控制法。( 2)对生物的研究: 分类技术、数量统计方
2、法和实验方法等。( 3)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 野外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 4)研究系统的三大理论: 白箱、黑箱和灰箱。5、农业生态学概念: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农业生态系统) 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控制管理以便达到最大生产力和最佳生态效果,这样的一门学科称为农业生态学。6、农业研究内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建、保护与利用,食物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形成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行机制等. 7、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8、基本内容(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结构:水平结构垂直
3、结构时间结构(3)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 4)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5)农业生态发展及演替规律。(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9、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10、系统( 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11、系统的结构特点( 1)系统都有边界;( 2)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4、 3)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4)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12、系统的功能特点( 1)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常形象地称“1+12 ”( 2) 系统研究的基本途径有:“ 黑箱” 、 “ 白箱” 、 “ 灰箱” 。13、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9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
5、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14、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15、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16、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1)根据环境的性质生态系统可划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a. 森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农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2)根据受人类干扰的程度可划分为:a. 自然生态系统b. 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17、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18、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精选学习资料
6、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9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19、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它需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2)环境对生物的分布和生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3)生物也通过特定的形态、生理和生物化学的机制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4)生物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环境。20、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利用农业生物对农业资源进行转化的过程。21、自然环境: 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
7、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风力等等。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综合影响着这些生态因子。人工环境:(1)人工影响的环境:在原有的自然环境中,人的因素促使其发生局部变化的环境。(2) 人工建造的环境: 是指人类根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进行模拟或塑造的环境。22、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Liebig)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E.P . Odum(1973)对最小因子作了两点补充:
8、A、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B、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23、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1)适应的两大类型A、趋同适应( convergent adaptation ) : 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
9、某个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 form ) 。B、趋异适应( divergent adaptation )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即生态型(ecotype)(2)生活型和生境A、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生物类型。B、生境(habitat
10、) :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称栖息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9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3)生态型A、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B、生态型是种类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遗传类群,是由生态因子对一个物种种群内许多基因型选择的种内产
11、物,在分类学上属于种以下的分类单位。C、 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的生物种,生态型越多。 生态型越单一的生物种,适应性越窄。(4)生活型与生态型的关系:生活型种生态型24、植物生态型分类: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三种。25、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生态位是各种环境因子组成的超几何空间。基础生态位:物种对环境的潜在综合适应范围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一个物种的现实生态位通常要小于基础生态位。有多个种群的生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群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
12、具有更大的稳定性。26、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物不只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种种影响,同时也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或者不同程度地改善环境条件,使环境变得更有利于生物生存,或者对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晌。27、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种群( Population )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种群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加和,它具有独特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种群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整体,它与物理环境和其它种群相互作用决定着种群的数量动态。28、如果 60 岁以上占总人口10%
13、以上,即为人口老龄化社会。29、性比: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例。性比是种群结构的一个要素,它反映了种群产生后代的潜力。人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控制种群的性比。30、种群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它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记作rm。内禀增长率: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环境阻力: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观测到的种群实际增长率之差,环境阻力就是防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通常用K表示。31、阿氏利群
14、聚原则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32、种群的增长型1. 种群在无环境限制下的指数增长(J 型增长)种群在无食物和生存空间限制的条件下呈指数式增长,种群个体的平均增长率不随时间变化。2. 种群在环境限制下的逻辑斯谛增长(S 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资源条件总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剧烈,增长速度也越小,直到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并维持下去。增长呈S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
15、第 4 页,共 19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种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可以分为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和中性作用等三种类型。(一)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如资源和空间、异性等)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可分为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竞争可分为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生物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中介来完成。捕食是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像。(二)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偏利作
16、用:又称单惠共生, 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则没有什么影响。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双方互利,但双方离开后,都能各自生存。寄居蟹和海葵。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34、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化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化学联系的科学。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生物之间建立化学联系的媒介。化感作用( allelopathy ) :指一种植物通过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
17、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化感作用的应用:作物生产中的杂草控制、耕作制度合理安排、害虫防治等。35、能量分配原则(Cody,1982)生物摄取的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生存斗争和繁殖后代上,任何一种生物做出的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己的有效生存和繁殖。36、生态对策的两种基本的类型:K-对策和 r-对策。37、 K 对策的生物,遭到激烈的变动后,返回平衡的时间长,种群容易走向灭绝。如大象、鲸鱼、恐龙、大型乔木等。这类生物对稳定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保护。r 对策的生物虽竞争力弱,但繁殖率高,平衡受破坏后返回的时间少。灭绝
18、的危险性小。38、种群调节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调节1密度制约: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1)种内调节:种群的进化趋势是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以下,调节着自身的密度。如:稻麦分蘖消长规律(2)种间牵制: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共同资源等因子均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制约作用。2非密度调节: 主要指非生物因子 (包括气候因素、 污染物、 化学因素等) 对种群大小的调节。39、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结构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40、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
19、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它是群落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种途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9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1、时间结构许多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间结构是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2 是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变化,亦即群落的演替。4
20、2、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1 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2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特殊性、异质性、不稳定性3 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这样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43、群落的演替( 1)自然群落演替群落的演替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 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群落演替
21、类型:按常规开始时地段的性质,可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A.原初演替:自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或深层水体下开始的演替。包括旱生演替,水生演替B.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演替系列群落先锋群落、过渡群落、顶级群落。顶级群落演替发展最后达到稳定的成熟群落。( 2)自然群落演替的趋势无论原生演替或次生演替,生物群落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不断的演化,最后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群落中生物种类随演替而变换。 r- 型生物大多被K- 型生物所替代;生物种类数目增多;群落内部结构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群落的食
22、物链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形成食物网,稳定性更强。44、协同进化: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实质:在进化的压力下,群落中关系密切的种之间,相互选择适应性基因的一种作用。4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产生高效的功能。46、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利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原理,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1)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2)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3)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47、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1)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
23、 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农业景观 : 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2)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边缘地带的开发和利用:a、城郊农业;B、基塘系统和滩涂养殖;C、农户庭院经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9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8、农业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1)自然区位:自然条件差异是农作物与牲畜结构安排的重要因素。(2)杜能农业区位:在自然区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受运输制约的农
24、业专业生产区域。(3)生态经济区位: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能力上升。49、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结论(1)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2)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3)生态经济区位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交通、运输、保鲜、贮存、加工能力加强,销售网络健全,商品信息流通,相对自然环境引起的产量差异来说,运费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这样,逐步在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区域。50、农林立体模式特点: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林水体立体模式:鱼的
25、分层放养、鱼牧结构、基塘系统、养殖业立体模式:分层立体结构、林鱼鸭立体中养51、立体结构的生态学基础(1)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空间、时间、营养等(2)对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互补:抗灾、减少病虫害、改善生境、提高土壤肥力。5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一般而言,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 个。因为在食物链中,后一级营养级只能利用前一营养级约10% 的能量,即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53、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1)捕食食物链又叫草牧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再到草食动物、肉食动物,食物成员有自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趋势,这与捕食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2022 农业 生态学 期末 复习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