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PDF
《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PDF(10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唐诗鉴赏大典 唐 诗 鉴 赏 大 典 唐诗鉴赏大典 前 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 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 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 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 ,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 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诗这种空前绝后的景象呢? 首先,是唐代以诗取士的政策。唐承隋制,实行 的是科举制。这为人才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 代的科举名目繁多,其中最为人重视的是进士科的考 试。一般官僚,即使官位再高,如不中进士,终身为 憾。而进士科的
2、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 为了能中进士,举子们无不在诗歌上狠下功夫。这样, 就势必在客观上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由于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 此,诗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封建帝王到落泊 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 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皇帝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 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 1 唐诗鉴赏大典 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皇帝们的鼓励带动下,全社会各阶层都参与了诗歌 创作,形成了谈诗、写诗的广泛风气,这也造成了庞 大的诗人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以能诗为荣,以 不能诗为耻。以至出现了
3、妓女以能背诵诗来提高身价 的现象。种种重视诗歌创作的现象,应该说都是与以 诗取士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诗歌发展到了唐代,也到了应该开花结果 的时期了。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漫 长的发展 、成长过程 ,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 验,诗人们对诗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 识。特别是魏晋以来,随着诗歌的反复繁荣,在理论 上对声律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各种诗歌艺术经验。特别是南朝“永明体”的 出现,为诗歌走向格律化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正是由 于唐代诗人们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诗歌遗产,加以创 造,终于酿成了诗歌的空前繁荣。站在前人肩膀上的 唐人,终于比前人站得更高
4、,看得更远,因此,他们 的世界也更为精彩。 再次,我们也应看到唐代强盛的国力对诗歌繁荣 的作用。唐代的国力之盛,当时世界无出其右。这不 仅为唐人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增强 2 唐诗鉴赏大典 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初盛唐时期的那种充满理 想主义色彩的豪迈之作,正是人们对国家和个人自信 心的反映。唐诗的那种旷古少有的豪情逸兴也是强盛 国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不能重复唐代,当然就不可能 再现唐诗那样的辉煌。 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审视唐诗的发展时,总不忘 对唐诗的发展进行分期,所以就有了三唐、四唐之类 的说法。自从明人提出了四唐说之后,人们普遍承认 了这种说法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是建立在合理性基
5、础 之上的。四唐说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 盛唐、中唐、晚唐,这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确实勾勒 了唐诗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 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 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 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初唐的诗歌改革 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 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 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 、 “风 骨 ” ,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 、 感遇 、 在狱咏 蝉 、 从军行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类情感充 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
6、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 3 唐诗鉴赏大典 或改革。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 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 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 上发展了宫体诗。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 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盛唐,即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这是唐代诗歌高 度繁荣的时期。盛唐诗人将初唐诗人在内容与形式上 的改革成果合二为一,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于 是诗歌创作大放异彩 ,涌现出王维、孟浩然、高适、 岑参、王昌龄 、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 他们不论是写作田园山水,还是描写边塞生活,抑或 是表现社会人生,无不穷形尽相,极尽能事,因而形 成了鲜明的个
7、性特征。他们以不同的声音合唱出令后 世神往的“盛唐之容”一种富有理想、昂扬向上、 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范。这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诗 人,由于他们站在时代的顶峰上,因而也就成了整个 历史的伟大诗人。特别是李白、杜甫更成了后人不可 企及的典范。 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时期,这也是唐诗精彩 纷呈的时期 。 “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而衰,国力衰微 了,但诗歌并没有衰落。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人如白居 易、韩愈、柳宗元 、刘禹锡 、元稹等仍不失英雄本 4 唐诗鉴赏大典 色,与盛唐诗人相比也不逊色。因此,学术界有人认 为,中唐诗歌的成就甚至要超过盛唐。这一时期诗歌 的最大特点是派别林立 ,诗人的个人风格极为突出。 从
8、开始时的“大历十才子 ” ,到后来的韩孟诗派,无 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中唐,即唐文宗至唐亡,这是唐诗的夕阳期。这 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的诗句正是这一时期诗歌的写照。这个时期没有了理 想,只有悲哀,感伤与华艳,构成了这个时期诗歌的 主要特色。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也只是天 鹅的绝唱。 为了全面了解唐诗的面貌,特编辑本大典。本大 典共收诗人 150 余人,诗 1700 余首。 5 1 唐诗鉴赏大典 魏征诗鉴赏 生平简介 魏征(5 8 0 6 4 3 ) ,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 学家。字玄成 ,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 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
9、人。少孤贫,出家为 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密败,投唐主李 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 ,后又为窦建德俘获, 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 。 “玄武门 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 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 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 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 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 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 ,撰隋 书序论及梁书 、 陈书 、 北齐书总论。 1 2 唐诗鉴赏大典 述 怀 魏 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
10、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2 3 唐诗鉴赏大典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魏征诗鉴赏 述怀又作出关 ,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 初唐抒情诗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 。当 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 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 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 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 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
11、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 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 史记 3 4 唐诗鉴赏大典 淮阴侯列传 :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投笔,掷 笔。 后汉书四七班超传 : “ (超)家贫,常为官 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 大丈夫无 他志略 ,犹当效傅介子 、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 轩,即从军。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战 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 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 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 家 ” 。魏征借此
12、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 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 军,参与中原“逐鹿 ” ,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 大胸怀。 “纵横计不就” ,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 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 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 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 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 。 “杖策”句透 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 “驱马”句又 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 、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 4 5 唐诗鉴赏大典 己的山东
13、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 “请 缨 ”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 他向汉武帝表示 :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 下 。 ”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 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 “凭轼 ”句:以郦食其自喻。 西汉初郦食其曾向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 “凭 轼下齐七十余城 ” (见汉书郦食其传 ) ,为汉之 东藩 。 “系” 、 “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 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 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 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 况。 “
14、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 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 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 。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 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 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 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这里,诗 人把复杂的心情 ,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 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 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5 6 唐诗鉴赏大典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 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 的坦露 。 “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 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
15、凶未卜之意。伤千里目:是说 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 楚辞招魂 : “目极千里兮 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九逝魂:屈原哀郢中 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九逝,极言精神之不集 中。 “逝”一作“折” 。 “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 ,更 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 。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 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 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 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 气,功名谁复论 ” ,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 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 名当世。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6、的谚 语。诺 :答应,诺言。侯羸:战国时魏国人。家贫。 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监门小吏。信陵君 救赵,侯羸出奇计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 杀身以报 ,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意气:情谊, 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 :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 6 7 唐诗鉴赏大典 为 ! ”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 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 复论” ,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 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 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 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 。魏征本人后来在
17、 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 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 , 述怀就基本 上实践着这一主张 。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 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 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 诗风不同 。因而唐诗别裁评论说其“气骨高古, 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 7 8 唐诗鉴赏大典 李世民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世民(5 9 8 6 4 9 ) ,世称唐太宗,中国历史上 有名的皇帝。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 上也颇有成就。 过 旧 宅 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 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 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 昔树发今花。
18、一朝辞此地, 四海遂为家。 8 9 唐诗鉴赏大典 李世民诗鉴赏 过旧宅作于李世民即位后,贞观六年(6 3 2 ) 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别馆”时,共二首,这里所选 为第一首 。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6 9 8 )冬出生于 “武功别馆” ,十八岁随父李渊起兵太原,南征北战, 结束了群雄割据,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 位后,于贞观六年(6 3 2 )三十五岁时重临武功旧宅, 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颇深,创作了 这组诗。 首联“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 。不仅扣住题 目“过旧宅 ” ,同时暗示帝王身份 。 “翠辇”和 “鸣笳 ” ,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车马仪仗。新丰是 汉时县名,刘
19、邦称帝后,太公思归故里,刘邦仿老家 丰地街巷另筑一城于关中 ,并迁故旧居之 ,以娱太 公,后更名为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谯邑,秦置 县,为魏皇室本贯所在地;李渊早年仕隋时曾任谯州 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县。这里既以“ 新丰 ” 、 “谯 邑”借指武功旧宅,而且蕴含君王荣归故里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旧宅眼前景。三、四句“园荒一径 新,苔古半阶斜” ,上句的“园荒” ,表明旧宅被闲置 9 10 唐诗鉴赏大典 无人居住 ; “径新”透露出帝王旧宅平时有人守护整 葺。下句则由“园荒”带出“苔古 ” ,由“径新”带 出“阶斜 ” 。路边阶下铺满绿茸茸的苍苔,遮住了半 截斜阶。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20、;园池里的流水 不断流淌更新着,老树也不断发出新芽开出新花,宅 园里始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末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 。尾联气魄宏 大,刚健有力,充满豪迈的情怀,既总结了全诗,又 点出了题旨,历来被认为与汉高祖刘邦“风起云扬之 歌同其雄盼 ,自是帝王气象方侔” (胡震亨唐音癸 签卷五评汇一 )气势相当。 过旧宅 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 ,基调昂扬奋 发,风格雄浑豪迈。全诗四联八句,通篇对仗,中间 两联,偶对工致;尾联一气流走,引出无限豪情。虽 还不是一首严格的五律,但却已呈现出初唐律诗的某 些特征。 1 0 11 唐诗鉴赏大典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星旌纷电举,
21、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 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 今来宇宙平。 1 1 12 唐诗鉴赏大典 李世民诗鉴赏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 定关东割据势力,回师关中时创作的。 首联: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诗人刚刚经 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 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 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 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 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 “济世救民” ,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营 、出击三个场面, 是全
22、诗核心部分 。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 写行军场面 , “星旌 ” 、 “日羽” ,渲染队伍浩荡、旌 旗簇拥,军情火急 、战报不绝 ; “纷电举 ” 、 “肃天 行 ” ,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 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 姿展现在读者眼前 。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 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一联则写战斗场面 , “登山” 、 “背水” 写地形复杂; “麾武节 ” 、 “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 1 2 13 唐诗鉴赏大典 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 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
23、写得凝炼而又具 体形象。 末联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 : “在昔戎戈动,今来 宇宙平 。 ”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 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 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 充满浩然正气。本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 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 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 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 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1 3 14 唐诗鉴赏大典 经破薛举战地 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 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 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 转战长河决。
24、 营碎落星沉, 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 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 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 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 1 4 15 唐诗鉴赏大典 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 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诗鉴赏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 : “义宁元年(6 1 7 ) ,击举 于扶风,败之。 ”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 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 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 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就是在统一中原之后,诗人重经殊死决战 之
25、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 的情形。前四句 :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 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 1 5 16 唐诗鉴赏大典 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 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 : “移锋惊电 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 沴静,再举鲸鲵灭 。 ”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 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 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 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 分五裂 ,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 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 中国 唐诗 电子辞典 鉴赏 大典 PD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