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材料.doc
《小组合作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材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石畔九年制学校小语组“合作学习”研讨材料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加学生立体参与的机会,是实现教学平等的有效途径。本文对语文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着眼问题淡化过程、合作学习场地受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组织教师学习合作学习理论、引导教师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技能、为教师提供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场地”等应对策略。 一、合作学习及其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成形式,它是相对个体而言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
2、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共同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它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成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就
3、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些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自主探究的、互助性的,来实现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人责任和组内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对于课堂是否体现合作学习,美国杰克布斯等人研究其中的主要特征,比较列表如下:缺乏合作的课堂体现合作的课堂眼睛看着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看看同学正在做什么,你就可以向他学习,或者帮助他,并分享他的观点和材料不要交头接耳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不同意见和建议每个人干自己的和别人分享工作,你的认识和做法等收获,将远大于单独承担时的各部分之和需要帮
4、助,请向老师提出来需要帮助时,问老师之前可以先问问同学每个学生都争着吸引老师的注意小组中每个学生有发言或表现的机会为了获得外在的激励报偿,如分数、表扬等既有额外的奖励,又有小组内部的激励 (二)合作学习的背景 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由于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浙江、山东等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
5、实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将合作学习作为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三)合作学习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团结协作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较强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6、。基于此,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具备合作能力的人才。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作”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合作学习虽然在我国开始研究和实践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但这一教学理论和策略顺应了我国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积极的挑战;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目前,这一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愈发显现出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
7、同。 二、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从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师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不够,理论学习上有一些欠缺,导致教师们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讲究教师的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只是时而在学生间走走,充其量就是问问你们有没有讨论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处于旁观者
8、的位置上,过程性教学并没有很好得到体现;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当学生才讨论一两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教师就拍手叫“停”,这时学生根本就没有来得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久而久之 “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
9、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 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而有的教师是为了形式而合作。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我曾听到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得很好,听课教师也纷纷点头称赞。可是,当小组讨论即将结束,小组汇报即将开始时。教师却抛开了刚刚进行的讨论,又回到了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课堂上回荡的是教师重复繁琐的讲解,让人觉得刚才的小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而已,为的只是向听课的人证明自己也开
10、展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把它当成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以显示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课堂气氛的表面热烈化。 (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学困生由于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小
11、组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同时,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其原因主要一是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
12、,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二是教师忽略了弱势学生,评价只关注了小组学习的结果,不注意合作学习的过程及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调控;三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三)着眼问题,淡化过程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解决,并不关注这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由谁解决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怎么样,参与度如何,哪些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训练。教师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组 合作 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