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初中人教版物理八九年级复习知识要点归纳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全初中人教版物理八九年级复习知识要点归纳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全初中人教版物理八九年级复习知识要点归纳 .pdf(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初中人教版物理八、九年级复习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 图 1.1-1 的现象说明: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练习: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 次/秒之间。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这里的 “ 吼” 、“ 叫 ”“咆哮 ” 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敲打桌子, 听到声音, 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
2、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练习: P14 图 1.1-4 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 10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固>v 液 >v 气 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 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 次声音
3、。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L L L 5200m/s 1497m/s 340m/s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 (早、晚) 0.29s (当时空气15)。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
4、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 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5、3、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4 页4、双耳效应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1 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
6、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 Hz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是沿直线传播的。3、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2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
7、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早晨, 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1 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 位置看到到日环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4 页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 1085;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8 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8、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 ,两角相等 ,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类: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 反光 ” 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
9、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4、面镜: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 ,垂直 ,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3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颜料的三原色:品红 ,黄
10、,青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 紫外线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4 页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 ,空气中角大 ,光路可逆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 =入射角 = 0 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
11、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 “ 云中 ” 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二、透镜1、主光轴:通过球心的直线。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焦点( 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4 焦距( 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 典型光路3、填表: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
12、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像变小(增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4 页(变大)5 四、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 :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 :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
13、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 视角 ” 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一、温度1、 定义:温度表
14、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度,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1 摄氏度某地气温 -3读做:零下3 摄氏度或负3 摄氏度 换算关系 T=t + 273K 3、 测量 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44 页 分类及比较
15、: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6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 熔化:气凝华放热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16、、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44 页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 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 吸热,先变软变稀, 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凝固:定义凝 固 特 点 : 放 热 , 逐 渐变 稠 、 变 黏 、 变 硬 、 最后凝 固 点: 晶 体 熔 化时 的 温 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2、汽化和液化: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定义: 液体在任何
17、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发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点:。腾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方法: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热7 3、升华和凝华: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将衣服展开, 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8、将衣服挂在通风处。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解释 “ 霜前冷雪后寒 ”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 霜前冷 ” 。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 雪后寒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44 页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一、电荷1、带了电 (荷)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19、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3、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6、电荷量:单位:库仑( C)-191e=1.610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扩展:如果
20、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二、电流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8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4、电流的三种效应。(1) 、电流
21、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44 页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物理学中,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5、单位: (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 mA 、A(3)、换算关系:1A=1000
22、mA 1mA=1000A6、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2)、方法:读数时应做到“ 两看清 ” 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 03A 。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 3A 可 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 则
23、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三、导体和绝缘体:1 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 盐溶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3、“ 导电 ” 与“ 带电 ” 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 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
24、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9 四、电路1、 组成: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用:在电源的干电池充电时, 电能 化学能化学能 电能分类光电池光能电能发电机机械能 电能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 其他形式的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44 页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导线:输送电能2、三种电路:通路: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特征:电源短路,
25、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电流分析法: 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 各用电器 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断开法: 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节点法: 在识别电路时, 不论导线有多长, 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10 点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全初中人教版物理八九年级复习知识要点归纳 2022 初中 人教版 物理 八九 年级 复习 知识 要点 归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