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6年度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一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6年度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一分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9-2016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一试题分析【小说】年份名称环境人物情节主题技法2010溜索赏析环境形象+物象作用探究主题及情感倾向2011这是你的战争探究意蕴及作用情感作用对比的运用2012邮差先生概括环境特点性格探究情节特点一句话的含义作用2014安娜之死情感内容+情感探究结尾句的意蕴描写特点2016会明心理原因+作用探究结尾意蕴1)频率:八年高考,五次考查小说;五年高考,三次考查小说。小说的考查频率偏高。2)题型:多采用概括、分析、理解、赏析、探究题型,其中探究题年年考,有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写作技巧各个方面的探究。3)考查角度:仅仅围绕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考查,但无论哪一年,人
2、物形象都是必考题,或分析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或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或分析人物的情感。【散文】年份名称结构概括理解写作技巧探究2009上善若水开头句的作用评价的理由艺术特色标题内涵2013何容何许人也一句话的作用何容的矛盾之处理解一句话含义最后一句话意蕴2015比邻而居线索及其作用理解词语含义最后一句话意蕴1)频率:八年高考,三次考查小说;五年高考,两次考查小说。散文的考查逐渐和小说平分秋色。2)题型:多采用概括、分析、理解、赏析、探究题型,其中探究题年年考,多涉及对散文主旨的探究。3)考查角度:仅仅围绕散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写作特色进行考查,结构、主旨的考查年年有。【分析总结】1虽无法断
3、定最终是考小说还是散文,但对两大文学样式的考查点都不可偏废,在某种程度上,更要侧重对小说的研读,因为小说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相对比较含蓄;2.打通散文、小说的探究题、作用题,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在小说阅读中,重点研读小说的人物,进行带入阅读,联系时代背景等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小说】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2010【环境】赏析环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
4、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2012【环境】概括环境特点答案:寂静、祥和、安宁、舒缓、讲原则。 标准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2011【环境】环境的寓意及作用答:“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
5、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如此,便容易得多。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尽量不留后悔!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2010【物象】分析物象的作用【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
6、”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2012 【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答案:第一处,善解人意,替人着想,热心体贴;第二处,善于自责,心地善良,乐观开朗。(分析略) 标准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2012 【技法】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答案:含意: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
7、;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晴朗的好心情;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没有人打扰。作用: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2010【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
8、,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2011【人物】分析人物心理答: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解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
9、13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2016 【人物】分析人物心理13因为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高奏凯歌;打败了,就退下,干脆利索;同时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表现出会明对和平的期盼。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2016 【人物】分析人物心理点14第一处,表现出会明提及过去时的自豪,同时也有眼下的无聊,第二处,表现出会明安于现状的情形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喜爱。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2014 【人物】分析人物心理【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
10、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这么答来,即可获得满分了。【评点】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际。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人物】分析人物心理【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解析】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
11、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评点】内心活动,只要找准所问之处,此问不难。难处在于“意义”的回答上,很多考生估计会答到俄国社会的层面上来,这样算不算正确呢?从行文上看,安娜一步步地绝望下去,而且从整部小说来看,安娜在追求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为情而不得而卧轨,不是必然吗
12、,怎地是偶然?“增强悲剧意味”这一点考生是不难答到的。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2011【情节】分析情节的作用答: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节埋设伏笔;与第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解析: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2016
13、 【情节】分析情节的作用15文中多处提到“插军旗”,在情节上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内容上看,表现出会明对当初生活的眷恋;从主题上看,凸显主旨。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作用。再找到后文写到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和主题上的作用即可。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2014 【人物】分析人物作用【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评点】此题是有些难度的。一是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答得全一点,可能还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许多考生没读过这部小说。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2012 【写作技巧】叙述缓慢的作用答案: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
15、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标准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读小说尤其要有耐心,而尤其是这样的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寻找小说的三要素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
16、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写作主题。 评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也赞一个! 但是不能单以命题人的理解而否定了他人有道理的见解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2011【写作技巧】人物和场景答: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
17、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对比也很鲜明。解析:这个题目很有点搞怪,问得很模糊,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还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情境?什么叫“对话情境”?一定有不少考生不知所云,这应归于命题者的责任!本人在此的作答,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再兼涉一点人物形象。但是从这一答案想来,回答“如何运用对比的”,有什么意义呢?文章的对比不是很分明吗?而且此题又与第11题相重复!命题者为什么不有话好好问?糊涂的问题,会贻误
18、考生一生!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2014 【写作技巧】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评点】此题是有些难度的。一是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答得全一点,可能还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许多考生没读过
19、这部小说。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4 【主题】结尾句的意蕴【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亦是处在文尾。【评点】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安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
20、切”:她看得更透彻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不带有安娜的心理活动。【总评】此文是节选小说第七部的最后一章,选得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上,而且题目的命制,都围绕着安娜的心理活动。但是有这么几点值得商榷:一是设置的答案是否合理?二是文章的选择是否合乎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不能因为习总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就注重俄罗斯的文学吧,虽然这些文学都是经典? 让中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学,这种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先考虑他们对自己的文学是否了解,又了解了多少呢?而且,阅读过这部小说的考生,一定占些优势吧! 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一点书,比登天还难,而且他们的生活
21、时间全部被学校瓜分了!有的教师一见他们拿起小说来读就没收这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2016 【主题】结尾句的意蕴16对眼下平静生活的满足,对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的高兴,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2010【主题】探究主题意蕴及作者情感倾向【答案】深刻
22、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
23、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散文】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009【参考答案】【结构】开头句的作用(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2009【概括】评价的理由(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
24、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2009【写作特色】行文的写作特色(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2009【探究】探究标题意蕴(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
25、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
26、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
27、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013【结构】开头句的作用【答案】点题;引领全文。(每点2分)【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评价】本题属于“作用题”,答案应涉及两大方面“内容上”和“结构上”,但所给答案只是结构方面的,不涉及内容方面(当然,有人将“点题”视为内容)。而且“引领全文”似是错误答案,因为若是引领全文,则全文得写“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然而下文却不是这么写的。所以答案应该改为:内容上:是对何容等一类人
28、是何许人进行回答,并引出“何容兄”。结构上:点题;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1点1分)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2013【概括】【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1点1分)【解析】本题属于概括题,其要点依据题目提示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均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而且都是作者的评价语(议论性语句),只是要答出“矛盾”的双方来,所以审题相当重要。【评点】此题其实是人物形象题,文章虽在语言表达上有些当时的口语化色彩,与我们相距有点远,但亦是容易读懂
29、的,因而不存在答题难度。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2013【概括】评价的理由【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解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与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划线是言其“不妥协”,第二处划线是言其“不改变”,“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而“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何容是何容”,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能抓住这些或明或暗的信息,此题得分应该相当不错。【评点】此题有两问:第一问实际
30、是含义题;第二问仍是人物形象题。回答这两问,题干提示联系文中两处画线句,其意在给考生以作答的方向或者说是暗示,因而其难度并不是很大,关键是在审题上是否能审题准确。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2013【探究】探究一句话意蕴【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义,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评点】此题出得是相当巧妙的,因为在必修教材中有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意而为之?不过答案和应
31、放在一起来答,这样似乎更好些。【总评】这篇散文选得有点出人意料,甚像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目设置很讲人文关怀,处处给予提示,不设置审题障碍,这是继2012年高考以来的所体现出的命题者越来越广阔的胸襟,值得称赞!但第11题,在答案的设置上是有些问题的,恳请命题人能关注或者深入一线教学,让命题跟实际教与学贴合得更紧一些!12文章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2015【概括】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思路点拨】根据“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32、“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可概括出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根据“每周炖一次鸡汤”“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可概括出从这实打实的生活中足见此种风格的韧性。1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孱弱”的含意。 (4 分) ) 2015【理解】词语内涵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思路点拨】要解答此题需要弄清本段层次。前两句总写;第三至六句讲的是这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第七句讲的是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第八
33、至第十句讲的是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2015【结构】线索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贯串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思路点拨】文章第二段“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是文章的中心句,据此可以确定本文叙述线索是“气味”。线索的一般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便于更好地表现文章内容。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6分) 2015【探究】探究一句话意蕴答案:不同的生
34、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思路点拨】平时的生活会有不同的气味,但到了端午都会有艾草味,说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到了端午都会有艾草味,说明人们认同端午,认同这样的传统文化;艾草味在弥漫、散开,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说明艾草味能升华平衡不同的生活状态.【小说】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20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
35、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
36、,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
37、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
38、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2010【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
39、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2010【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
40、何一方面。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2010【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2010【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
41、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
42、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20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2011“这是你的战争!”宗璞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
43、,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
44、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
45、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