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课件-第六章.ppt
《《工业微生物》课件-第六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微生物》课件-第六章.ppt(1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除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外,其余均为DNA。 一、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方式 核酸作为遗传的物质基础,它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能遗传给子代,也就是说子代能从上代获得遗传物质,并能自我复制;再则能指令生物体合成其他物质,使所传送的基因得以表达。那么,核酸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组蛋白组成。不论是真核细胞
2、还是原核细胞,它们的大部分DNA都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核质体)中。但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有核膜包裹,形态固定的真核,核内DNA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见的核染色体;而原核细胞只有无核膜包裹的呈松散状态存在的核区,其中的DNA呈环状双链结构,不能与任何蛋白质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相结合。不论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核还是原核微生物细胞的核区都是该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大本营和信息库,因此被称为核基因组、核染色体组或简称基因组。再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来看,不同的微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真核微生物常有较多的染色体,如酵母菌属中有的种有17条之多,而原核微生物中常
3、只有一条裸露的环状DNA大分子核酸,即一条染色体。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核酸 核酸是由数十个至数以万计的单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在真核微生物中,DNA总是与缠绕的组蛋白同时存在的,而原核微生物的DNA都是单独存在的。从核酸的组成、结构和长度来看,不管是DNA还是RNA,绝大多数是双链的。此外,同是双链DNA,其存在状态有的呈环状(如原核微生物和部分病毒),有的呈线状(如部分病毒),而有的则呈麻花状(如细菌质粒)。而对于DNA长度(基因组的大小),不同的微生物其基因组大小的差别很大。一般可用 bp(碱基对)、kb(千碱基对)和Mb(兆碱基对)作单位。
4、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和密码子 基因是生物体内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基因的实质是一条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分子片段。染色体是由众多基因所构成的。每个基因大体在1 0001 500bp的范围,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7105。有关基因的概念和种类是遗传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迅速的热点之一。 遗传密码是指DNA链上各个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遗传密码的信息单位是密码子,每个密码子是由三个核苷酸顺序即1个三联体所组成,它是负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四)核苷酸 各种遗传密码子储存着各自对应的信
5、息,而单个核苷酸或碱基则是密码子的组成单位,是基因突变的最小单位。从绝大多数微生物的DNA组分来看,其分别由腺苷酸、胸苷酸、鸟苷酸和胞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上的碱基分别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DNA的结构 1953年,Watson和Crick首先提出DNA的结构模型,认为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结合。此结构已经扫描隧道显微镜所证实。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DNA的复制 在细胞
6、分裂和传代的过程中,作为微生物遗传物质的DNA必须准确无误地复制,才能使子代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以保持物种的稳定。1958年,Meselson和Stahl用15N标记的碱基培养大肠杆菌,并定时取样分离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研究结果证明,DNA是以独特的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即每一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表达 在所有的生物中,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把遗传信息转变为特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从而决定生物性状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基因表达。基因表达包括以下两个步骤,首先以DNA为模板,通过RNA聚合酶转录出mRN
7、A(信使RNA),然后将mRNA的碱基顺序翻译成由相应氨基酸顺序组成的蛋白质(图6-1)。 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DNA是间接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即由信使RNA(mRNA)作中间媒介。mRNA是在核内或核区中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的参与下合成的。mRNA全盘转录了DNA的全套信息。而在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中,则以信使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由tRNA携带特定氨基酸到核糖体上与其上所附着的mRNA分子的密码子一一对号入座。从而将一个个氨基酸在核糖体上以信使RNA的信息翻译
8、成氨基酸的序列,直至终止密码为止,多肽从核糖体上脱下来,形成具有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自然界中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土壤、水、空气、动植物及其腐败残骸都是微生物的主要栖居和生长繁殖场所。微生物种类之多,至今仍是一个难以估测的未知数。从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代谢产物及其能在各种极端环境条件(高热、高压、低温、强碱、强酸及高渗透压等)下生存的角度分析,微生物种类应大大超过所有动植物之和。随着微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新的微生物菌种需要从自然生态环境中混杂的微生物群中挑选出来,因此必须要有快速而准确的新种分离和筛选方法。典型的微生物新种
9、分离筛选的具体过程大体可分为采样、增殖、纯化和性能测定等步骤。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一、采样一、采样 采样就是从自然界中采集含有目的菌的样品。采样应根据筛选的目的、微生物分布情况、菌种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关系等因素,确定具体的时间、环境和目标物。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受土壤的营养环境、土壤表面的植被、温度、湿度、通风情况、养分、水分、酸碱度和光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在采样时应予以重视。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土壤的营养环境影响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分布。一般菜园和耕作层土壤是有机质较多的土层,常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果园树根土层中,酵母菌含量较高;动植物残体及
10、霉腐土层中,分布着较多的霉菌。此外,河流湖泊的淤泥中能分离到产甲烷菌;油田和炼油厂周围土层中常见分解石油的微生物等。 土壤的植被情况与微生物的类型有着一定的关系。如豆科植物根系土中,往往存在着根瘤菌;瓜田、果树下的土壤中酵母菌较多。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土壤的深度不同,其通风、养分、水分、光照等情况就不同,表层土由于日光直接照射,水分较少,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所以微生物数量较少,一般离表层515cm深处的土层含微生物最多。 季节和温湿度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春秋季节温度、湿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最合适,因此,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所以春秋两季适合于采样。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
11、菌种分离 采集土样时,应在选好适当的地点后,用不锈钢采样铲去除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样几十克,盛于预先灭菌的牛皮纸袋、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密封好,并标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情况等,以备查考。 各种水体也是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重要来源,许多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微生物及兼性或专性厌氧微生物都能从各种水体中筛选得到。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二、增殖二、增殖 在采集的样品中,一般待分离的菌种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为提高分离的效率,可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一次甚至多次增殖培养。增殖培养也称富集培养,就是在培养基中投放和添加特殊的养分或抗菌物质,使所需菌种的数量相对增加。其实质是使天然样品中的劣势菌转变为
12、人工环境中的优势菌,便于将它们从样品中分离。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三、纯化三、纯化 增殖培养的结果并不能获得微生物的纯种。即使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设置了许多限制因素,但其他微生物并没有死去,只是数量相对减少,一旦遇到适宜条件就会快速生长繁殖。故增殖后得到的微生物培养物仍是一个各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获得某一特定的微生物菌种,必须进行微生物的纯化即纯培养。 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常用的菌种纯化方法很多,大体可将它们分为二个层次:一个层次较粗放,一般只能达到“菌落纯”的水平,从“种”的水平来说是纯的,其方法有划线分离法,涂布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简便而快速,即用接种针挑取微
13、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适当条件下培养后,获得单菌落;涂布分离法与划线法类似,用涂布棒蘸取培养液,或先将少量培养液滴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稀释分离法所获得的单菌落更加分散均匀,获得纯种的机率较大。该法是将降至6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与少量培养液混匀后,再浇注成平板以获取单菌落。 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另一层次是较为精细的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它可达到细胞纯即菌株纯的水平。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培养皿或凹玻片等分离小室进行细胞分离。也可以利用复杂的显微操作装置进行单细胞挑取。如果遇到不长孢子的丝状菌,则可用无菌小刀切取菌落边缘疏
14、稀的菌丝尖端进行分离移植,也可用无菌毛细管插入菌丝尖端,以获取单细胞。在具体的工作中,究竟采取哪种方法,应视微生物的实际情况和实验条件而定。为了提高分离筛选工作的效率,除增殖培养时,应控制增殖条件外,在纯种分离时,也应控制适宜的培养条件,并选用特异的检出方法和筛选方案。第二节第二节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 四、筛选 筛选是对分离获得的纯培养菌株进行生产性能的测定,从中选出适合生产要求的菌株。在菌种纯化过程中能获得大量的目标菌株,它们都具备一些共性,但只有经过进一步的筛选,才能确定哪些菌株更符合生产要求。筛选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初筛以量为主,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粗略的生产性能测试;复筛以质为主,对经初筛
15、所获得的少量生产潜力较大菌株进行比较精确的生产性能测试。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是建立在遗传和变异基础上的。基因突变是微生物变异的主要源泉。人工诱变又是加速基因突变的重要手段。以人工诱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单等优点,它是菌种选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发酵工业菌种选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发酵工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菌种绝大部分是人工诱变选育出来的。诱变育种在抗生素工业生产上的作用更是无可比拟,几乎所有的抗生素生产菌都离不开诱变育种的方法。我国微生物工业的发展,是与菌种的选育工作的发展紧密联系的。随着菌种选育取得重要的成就
16、,发酵工业的生产也得以迅速的发展、扩大和提高。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最基本的遗传变异现象之一。由于微生物内部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遗传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同时微生物本身还具有对基因突变的修复能力,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颗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狭义的突变专指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而广义的突变分为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突变的概率一般很低,约为10-610-9。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
17、一般称野生型菌株,简称野生型。野生型经突变后产生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称突变型菌株,简称突变株、突变体或突变型。 突变是工业微生物产生变种的根源,是选种育种的基础,但也是菌种发生退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自然界形形色色的菌种是生物长期进化,即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二)突变型的类型 表型是指具有一定遗传型的生物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基因突变的类型很多,从筛选菌株的实用目的出发,按突变体表型特征的不同,可把突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1形态突变型 形态
18、突变型是指由突变引起的个体形态或菌落形态的变异。如细菌的鞭毛、芽孢或荚膜的有无,霉菌或放线菌的孢子有无或颜色变化,菌落的大小,菌落表面的光滑、粗糙,以及噬菌斑的大小或清晰度等的突变。 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2营养缺陷型 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只能在补充了相应生长因子的补充培养基上或在含有天然营养物质的完全培养基上才能生长的变异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工业微生物育种等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
19、变育种 3抗性突变型 指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种化学药物、致死物理因素或噬菌体具有抗性的变异类型。根据其抵抗的对象可分为抗药性突变型、抗紫外线突变型或抗噬菌体突变型等。它们十分常见且极易分离,一般只需要在含抑制生长浓度的某药物、相应的物理因素或在相应噬菌体平板上涂上大量的敏感细胞群体,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即可获得。抗性突变型在遗传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十分有用,它常作为选择性标记菌株。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4致死突变型 致死突变型是指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菌体死亡的突变类型。通常可分为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杂合状态的显性致死和纯合状态的隐性致死都会导致个体的死亡。
20、在单倍体生物中两种类型都会引起个体的死亡。 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5条件致死突变型 突变后的菌体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发生死亡,这种突变型称为条件致死突变型。温度敏感突变型是最典型的条件致死突变型。有些菌体发生突变后对温度变得敏感了,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存活,超出此温度范围则死亡。其原因是突变使某些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以致会在某特定温度下具有的功能,而在另一温度下则无此功能。如有些大肠杆菌突变菌株能在37 下生长,但不能在42 下生长;噬菌体T4的几个突变株在25 下有感染力,而在37 下则失去感染力。
21、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6产量突变型 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称为产量突变型。若产量显著高于原始菌株的称为正变株;而把产量显著低于原始菌株的称为负变株。筛选高产正变株的工作对生产实践极为重要,但由于产量高低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因此在育种实践上,只有把诱变育种与重组育种和遗传工程育种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三)突变的类型 根据突变涉及的范围,可以把突变分为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1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指的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缺失指的是
22、染色体片段的丢失;重复是指染色体片段的二次出现;倒位是指染色体的片段发生了180的位置颠倒;易位则是指一个染色体的一个片段连接到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是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了部分片段则称相互易位。图6-2中每组线的上面一条染色体是正常的,下面一条染色体是发生畸变的。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图6-2 常见的几种染色体畸变1缺失;2重复;3倒位;4相互易位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2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指的是染色体局部点位内的变化,涉及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增加、减少或替换。 (1)碱基置换 在DNA链上的碱基序列中一个碱基
23、被另一个碱基代替的现象称为置换。碱基置换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称为转换,是指DNA链中嘌呤与嘌呤(A与G)之间或嘧啶与嘧啶(T与C)之间发生互换;另一类为颠换,是指DAN链中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替换(图6-3)。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2)移码突变 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翻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图6-4)。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移码突变只属于DNA分子的微小损伤,其结果只涉及有关基因中突变点后面的
24、遗传密码阅读框架发生错误。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四)基因突变的机制 基因突变的机制是多样性的,按突变的条件和原因划分,可分为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发突变两大类。 1自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指微生物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突变。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很多,一般有: (1)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 如宇宙间的短波辐射、紫外线及高温、病毒等。这些因素多为环境中自然存在的一些低剂量的物理、化学诱变因素。随着环境的恶化、臭氧层的减薄,这些因素的作用日渐加强。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
25、 如过氧化氢是微生物的一种正常代谢产物,它对脉孢菌具有诱变作用。它可因同时加入过氧化氢酶而降低突变率,如果再同时加入过氧化氢酶抑制剂,则又可提高突变率。由此可说明过氧化氢可能是自发突变中的一种内源诱变剂。除过氧化氢外,咖啡碱、硫氰化物、二硫化二丙烯、重氮丝氨酸等,微生物所产生的这些物质同样会作用于DNA分子,引发突变。第三节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3)由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错误配对所引起 据统计,在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每个碱基错误配对发生的频率为10-710-11,而一个基因的平均长度约为1 000bp,故由于碱基错误配对引起的自发突变率约为10-410-8。因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微生物 工业 微生物 课件 第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