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 .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词语积累1. 通假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2. 一词多义(1)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而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
2、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3. 词类活用患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4. 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2 页2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三、重点词语解释1. 鱼我所欲也2. 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3.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4.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5. 行道之人弗受(弗:不)6. 乞人不屑也
3、(不屑:因轻视而不可接受)8. 妻妾之奉(奉:侍奉)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10. 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11. 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2.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14.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15. 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 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7. 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18.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19.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2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四、理解性默写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2 页3 5. 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 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7.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五、重点句子默写1. 鱼,我所欲
5、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2.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3.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4.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
6、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7.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8.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不也是可以停止了的吗?9.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唐雎不辱使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2 页4 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
7、辑的,共33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为国别体史书。二、通假字1.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三、词类活用1.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2.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3. 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 伏尸二人,流血千里(伏、流均为使动用法,使, 伏,使, 流)四、一词多义以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2.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3.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使1.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8、动词,出使)徒1.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2.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夫1. 此庸夫之怒也(读 f,名词,指成年男子)2.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读f,句首发语词,无意义)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2 页5 1. 轻寡人与(通 欤,疑问语气助词 ) 2. 与臣而将四矣 (连词,加,同 ) 五、古今异义1.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 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 表示承认前边的事 , 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2.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
9、,简单,与难相对)3. 长跪而谢之(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4. 岂直五百里哉(古:只 , 仅仅。今:不弯曲,成直线)5. 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2.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倒装句1.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2. 休祲降于天(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休祲于天降”)七、重点词语解释不辱使命(辱没、辜负)易安陵(交换)其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故不错意也(所以) ( 错同“措,放置”)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
10、(出使)逆寡人者(抵触,不顺从)非若是也(这样)虽千里不敢易(即使)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布衣之怒(平民)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以头抢地耳: 碰,撞;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休祲:吉凶的征兆秦王色挠(屈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2 页6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免冠徒跣(脚)八、翻译句子1.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
11、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3.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5.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6.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7.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12、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8.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9.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九、常考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2 页7 1. 本文选自哪部作品?答:战国策2. 秦王是怎样一个人?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
13、狡猾、外强中干3. 唐雎是怎样一个人?答: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5.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 , 并且请唐雎“坐” , 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 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
14、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一、注音叱咄( ch du)俟(s)负箧曳屣( qi )(x)皲裂( j n)媵人( y ng)衾(q n)容臭(xi )烨然(y)緼袍敝衣( yn)二、文学常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有赠序和书序之分,这是一篇赠序。三、通假字1.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四、古今异义1. 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表行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7 页,共 32 页8 2.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表虚伪的,不真实的。4. 右备容臭古义:气味,文中指香气今义:难闻的气味,与香相对5. 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五、一词多义以1. 以衾拥覆(介词,用)2.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3. 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以是,即“因此” ;第二个“以”,介词,把)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从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2. 当余之从师也(动词,跟从)足1. 以中有足乐者(副
16、词,足以,足够)2. 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至1.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2.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到底)若1. 烨然若神人(好像)2.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之1. 弗之怠(代词, 抄书) 2. 走之送 ( 代词,它,指书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2 页9 3. 当余之从师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益慕圣贤之道(助词,解释为“的” ) 六、重点词解释1. 致:得到。2. 假借:借。3. 走:跑。4. 以是:因此。5.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
17、。之,指代抄书。6.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7.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8. 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9. 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10.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11. 叱咄:训斥,呵责。12. 至:周到。13.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4.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15.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16. 俟:等待。17. 穷冬:隆冬。18. 皲裂
18、: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19.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 汤:热水。21.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22.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23.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2 页10 24. 沃灌:浇洗。25. 衾:被子。26. 缨:帽带。27.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28. 腰:腰佩。腰,用作动词。29. 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30.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31.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3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19、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七、重点句子翻译1.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译: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3. 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译: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带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
20、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5.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译: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6.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7.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2 页11 译: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8.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9.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0
21、.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又苦于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八、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 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6. 写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7. 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8. 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9. 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1)足肤皲裂而不知;(
22、2)四肢僵劲不能动。10. 衣食简陋的句子:( 1)缊袍敝衣处其间;( 2)无鲜肥滋味之享。11.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勤”的句子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12.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艰”的句子是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11.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 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13. 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学事例: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西
23、汉匡衡凿壁偷光战国时代孟柯改过勤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2 页12 勤学成语: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圆木警枕勤学的名人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词四首知识点归纳渔家傲 ?秋思1. 渔家傲 ?秋思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 渔家傲 ?秋思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以一 “异” 领起,描绘了“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
24、三个画面。分别写了 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 渲染了西北边塞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先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最后以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点明主旨,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想忧国的情怀。3. 重点字词(1) 渔家傲,词牌名(2) 塞下:指西北边地。(3) 千嶂:崇山峻岭(4) 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5. 考点归纳(1)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 ,下阕写 思乡之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群山连
25、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2 页13 (4) 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 2 个字)。(5) 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睡觉(6) 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 2022 年部编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下册 文言文 知识点 归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