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翻译课件.ppt(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说明 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 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一、理解句子一、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
2、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读cun) ,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
3、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二、翻译句子二、翻译句子 1字字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是
4、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 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 例4: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
5、桓晋文之事)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典型题分析三、典型题分析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译文: (2)天下之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