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交通监控系统解决处理办法.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智能电子交通监控系统解决处理办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电子交通监控系统解决处理办法.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摘摘 要要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而且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少数先 进国家已采用智能方式来控制交通信号。为了实现交通道路的有效管理,力求交通管理 先进性和科学化,本文采用车流量传感器检测车辆的存在与通过,并把这一信号转化为标 准脉冲信号,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输入,采用 PLC 计数,按一定控制规律自动调整红 绿灯的时长;设计定时器在上、下班高峰期增加绿灯放行时间以及合理应用电子警察对 各个路口违章、肇事事故进行监控和记录等。 关键词关键词 PLC 智能交通监控 车流量传感器 电子警察 /*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课题背景及发展现状 .1 1.2 智能交通监
2、控系统的简介 .2 1.3 课题的建立以及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3 第二章 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LC)的简述.5 2.1 PLC 的定义及由来 .5 2.2 PLC 的基本结构 .6 2.3 PLC 的工作原理 .9 2.4 PLC 的特点 .9 2.5 PLC 控制系统的总结与展望 .10 第三章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概述.12 3.1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设计目的 .12 3.2 系统设计方案 .12 3.3 系统的设计要求 .12 3.4 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 .12 3.5 设计流程图 .13 第四章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14 4.1 电子警察监控系统的设计 .14 4.1.1 系统概
3、述 .14 4.1.2 系统分析 .14 4.1.3 前段抓拍子系统技术详解 .15 4.2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 .19 4.2.1 交通灯控制系统结构图 .19 4.2.2 车辆滞留检测系统 .19 4.2.3 信号转换装置 .21 4.2.4 正常运行模块程序框图及分析 .22 4.2.5 车流量信号智能处理模块及分析 .23 4.2.6 交通灯智能控制程序框图 .23 第五章 设计总结.26 /* 致谢.27 参考文献.28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设计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发展现状 1858 年,在英国伦敦主要街头安装了以燃煤气为光源的红,蓝两色的机械扳手式信 号灯,用以指挥
4、马车通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号灯。1868 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 伊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安装了世界上最早的煤气红绿灯。它 由红绿两种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组成,红色表示“停止” ,绿色表示“注意” 。1869 年 1 月 2 日,煤气灯爆炸,使警察受伤,遂被取消。1914 年,电器启动的红绿灯出现在美国。 这种红绿灯由红绿黄三色圆形的投光器组成,安装在纽约市 5 号大街的一座高塔上。红 灯亮表示“停止” ,绿灯亮表示“通行” 。1918 年,又出现了带控制的红绿灯和红外线红 绿灯。带控制的红绿灯,一种是把压力探测器安在地下,车辆一接近红灯便变为绿灯; 另一种是用扩音器来启
5、动红绿灯,司机遇红灯时按一下嗽叭,就使红灯变为绿灯。红外 线红绿灯当行人踏上对压力敏感的路面时,它就能察觉到有人要过马路。红外光束能把 信号灯的红灯延长一段时间,推迟汽车放行,以免发生交通事故。信号灯的出现,使交 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 1968 年,联合国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对各种信号灯的含义作了规定。 绿灯是通行信号,面对绿灯的车辆可以直行,左转弯和右转弯,除非另一种标志禁止某 一种转向。左右转弯车辆都必须让合法地正在路口内行驶的车辆和过人行横道的行人优 先通行。红灯是禁行信号,面对红灯的车辆必须在交叉路口的停车线后停车。黄灯是警
6、 告信号,面对黄灯的车辆不能越过停车线,但车辆已十分接近停车线而不能安全停车时 可以进入交叉路口。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随之而来交通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交 通堵塞和交通事故时常发生,这不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威胁,同时还制约着国 民经济的发展。为了缓解交通的负荷量,使车辆运行畅通无阻,交通事业整严有序,我 国引进了与国情相符合的国外先进的控制体系,多车道交通灯控制系统,不但解决以往 交通控制系统的局限性,同时还加快了车流量速度。并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 例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绿灯亮时,准许车辆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得妨碍被放行的 直行车辆、行人通行, 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
7、续通行,红灯亮时,禁止 车辆通行。 /* 城市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车、 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交通控制系统 是用于城市交通数据监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与交通疏导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它是现 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机动车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出现了交通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因此,自 80 年代后期,这些城市 纷纷修建城市高速道路,在高速道路建设完成的初期,它们也曾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 然而,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缺乏对高速道路的系统研究和控制,高速道路没有充分 发挥出预
8、期的作用。而城市高速道路在构造上的特点,也决定了城市高速道路的交通状 况必然受高速道路与普通道路耦合处交通状况的制约。所以,如何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 最大限度利用好耗费巨资修建的城市高速道路,缓解主干道与匝道、城区同周边地区的 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成为交通运输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智能控制交通系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也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在少数几个先进国家 已采用智能方式来控制交通信号。 1.2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简介 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国紧张的交通形势,它能够根据车流量的变化自 动调整红绿灯的时间长度,不会出现空道占时的情形,最大限度的减少十字路口的车辆 滞留现象,有
9、效地缓减交通拥挤,实现交通控制的最优控制,大大的提高了交通系统的 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辆的数量大幅度的增 加,道路拥挤的问题日益突出,智能交通系统一定会得到广泛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系列车辆导流系统新 技术的开发和应用。1991 年美国通过“地面交通效率法” (ISTEA) ,俗称“冰茶法案” , 从此美国的 IVHS 研究开始进入宏观运作阶段。1994 年,美国将 IVHS 更名为 ITS。之后, 欧洲、日本等也相继加入了这一行列。经过 30 年的发展,美国、欧洲、日本成为世界 ITS 研究的三大基地。美国是
10、当今世界在 ITS 开发领域发展最快的国家,它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先后开展了与智能汽车技术相关的 PATH、IVI、VII 和 CVHAS 等国家项目 1995 年 3 月美国交通部正式出版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 ,明确规定了智能交 通系统的 7 大领域和 29 个用户服务功能目前 7 大领域包括:出行和交通关系系统、出行 需求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商用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 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日本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就制定了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的国家战略,其中智能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深入研究。日本政 府主导的先进安全
11、汽车 ASV 项目已于 2000 年取得初步实用化成果。 我国 ITS 的发展起 步较晚,70 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消化了一些项目,并进行了一些 ITS 或类 ITS 基础 项目的研究和应用。70 年代中至 80 年代初,主要是进行城市交通信号控制试验研究, /* 80 年代中至 90 年代初,在一些大城市引进和消化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现了一些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高等级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和路边信息服务系统。90 年代中以来, 开始研究部门 ITS 发展战略和 GIS、GPS、EDI 在交通中的应用等,重视交通信息网络的 建设,公路和桥梁管理用基础数据库、道路交通量和气象数据采集等经过多
12、年的努力, 也已取得明显的进展。 1.3 课题的建立以及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在十字路口设置交通灯可以对交通进行有效的疏通,并为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提供了 强有力的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先的交通灯控制系统已经不能适应 现在日益繁忙的交通状况。如何改善交通灯控制系统,使其适应现在的交通状况,成为 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十字路口交通控制灯,通常的做法是:事先经过车流量的调查,运 用统计的方法将两个方向红绿灯的延时预先设置好。然而,实际上车辆流量的变化往往 是不确定的,有的路口在不同的时段甚至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异。即使是经过长期运行、 较适用的方案,仍然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绿灯方向几乎没有什么车辆
13、,而红灯方向却排 着长队等候通过。这种流量变化的偶然性是无法建立准确模型的,统计的方法已不能适 应迅猛发展的交通现状,更为现实的需要是能有一种能够根据流量变化情况自适应控制 的交通灯。 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控制普遍采用固定转换时间间隔的控 制方法。由于十字路口不同时刻车辆的流量是复杂的、随机的和不确定的,采用固定时 间的控制方法,经常造成道路有效利用时间的浪费,出现空等现象,影响了道路的畅通。 为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控制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 是一个跨学科、信 息化、系统化的综合研究体系,
14、其主要内容是: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计算机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及电子传感技术等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 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 输管理系统。交通控制系统是 I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非线 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非线性系统,而且具有多种信息来源、多 种传感器的特点,用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把先进的智能控制技 术、信息融合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与交通管理技术结合起来,代表着城市交通信号 控制系统发展的方向。智能交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交通运输是
15、国 民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增 长、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个人旅行与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交通需求 越来越高,智能交通便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由于 PLC 技术相较于单片 机技术和继电器技术有如下优点:功能强、性价比高、硬件配备齐全、易操作、适应性 强、可靠性高、编程调试简单、体积小、能耗小、维修方便等等。 /* 所以课题选用先进的西门子公司的小型 PLC 设备 S7-200 作平台。以交通信号监控系 统为整套设计方案的中心,提出一套可行性方案。其中具体包括: 1能控制十字路口东西南北的通行,通过定时器控制通行和禁止通行的
16、时间; 2利用 PLC 的相关知识实现交通高峰低峰的通行时间的智能调整; 3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加入电子警察抓拍违章系统。 第二章 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LC)的概要 2.1 PLC 的定义及由来 1. PLC 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是计算机家族中的一员,是为工业控制应 用而设计制造的。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 PLC,它主要用来代替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 装置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过了逻辑控制的范围,因此,今天这种装置称作可编程控制器, 简称 PC。但
17、是为了避免与个人计算机 Personal Computer 的简称混淆,所以将可编程控 制器简称 PLC。 PLC 问世以来,尽管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为了使其生产和发展标准 化,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 NEMA( National ElectricalManufactory Association)经 过四年的调查工作,于 1984 年首先将其正式命名为 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 , 并给 PC 作了如下定义:PC 是一个数字式的电子装置,它使用了可编程序的记忆体储存指 令。用来执行诸如逻辑,顺序,计时,计数与演算等功能,并通过数字或类似的输入/输 出模块,以控制各
18、种机械或工作程序。一部数字电子计算机若是从事执行 PC 子功能,亦 被视为 PC,但不包括鼓式或类似的机械式顺序控制器。以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又 先后颁布了 PLC 标准的草案第一稿,第二稿,并在 1987 年 2 月通过了对它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它采 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 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 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 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总之,可编程控
19、制器是一台计算机,它是专为工业环境应用 而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它具有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并且具有较强的驱动能力。但可编 程控制器产品并不针对某一具体工业应用,在实际应用时,其硬件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 选用配置,其软件需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设计编制。 2. PLC 的由来 早期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是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简称继电 /* 器控制系统,随着 20 世纪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业产品更新换 代的周期日趋缩短,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小批量、 多品种、低成本、高质量生产方式的生产控制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国通用汽车 公司在 1
20、969 年公开招标,要求用新的控制装置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并提出了十项招标 指标,也就是就是著名的“GM10 条” ,即: (1)编程方便,现场可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化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5)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 115V; (8)输出为交流 115V,2A 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接触器等; (9)在扩展时,原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 4KB。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第一台 PLC,在美国通用汽车自动
21、装配 线上试用,获得了成功。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以其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行性高, 使用灵活,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很快地在美国其他工业领域推广应用。 到 1971 年,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饮料、冶金、造纸等工业。这一新型工业控制装置 的出现,也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高度重视。1971 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 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 PLC。1973 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它们的第一台 PLC。我国从 1974 年开始研制。于 1977 年开始工业应用。 2.2 PLC 的基本结构 PLC 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与微型计算机从结构上分, PLC 分为固
22、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固定式 PLC 包括 CPU 板、I/O 板、显示面板、 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模块式 PLC 包括 CPU 模块、I/O 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置。其结构如 图 2-1 所示。 1.中央处理单元 CPU 中央处理单元 CPU 是 PLC 的控制中枢,它按照 PLC 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储 从编程器键入的用户程序和数据、检查电源、存储器 I/O 以及警戒定时器的状态;并能 诊断用户程序中的语法错误。当 PLC 投入运行时,首先它以扫描的方式接收现场各输入 装置的状态和数据,并分别存入 I/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 电子 交通 监控 系统 解决 处理 办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