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docx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考生找寻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中的语用学学问点的同时,总结运用语用学理论答题的方法技巧。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关于2022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爱! 2022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第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是画家蒙克的挪威。 不知此时是什么季节,既使在夏天,这个伸延入北极圈内的国家,太阳依旧运行在遥远的天位上,把薄淡而吝啬的光线,斜斜地几乎贴着地表照耀过来。 ,甚至一棵树的阴影,依旧透出清冷。太阳已经完全(遗忘/遗忘)了这块边地,轮番而至的暴风雪、充满的黑昼覆盖着 ,长达半年之久。只有靠雪的反
2、光才能(辨别/辨识)这个寒彻的世界。雪压脊顶的零落低矮的木房子,萎缩在山根林旁的避风处。灯光,害怕地透过结着冰花的小窗,淡黄而朦胧,好像为这个存在于地球边缘的人间守望。 (暂且/姑且)断定这是将要日出的早晨,或许远天下黑黢黢的丛山顶巅,隐隐抹上了霞光的嫩红,天际灰云的边沿也微微暖紫,然而山谷林莽的夜色照旧沉重,迷漫在冷杉林里的云气与夜色混合,还有渊深的湖面包含的黑色,全都沉滞混沌。兽未醒,鸟未鸣,但在某处的一幢涂成棕红色的房子里,有人已经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bó) 既使 吝啬 B.黢(q) 充满 覆盖 C.混(hú
3、;n) 萎缩 朦胧 D.幢(chuáng) 林莽 混合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忘 辨识 暂且 B.遗忘 辨别 姑且 C.遗忘 辨识 姑且 D.遗忘 辨别 暂且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 险峭的峰峦、山坡的密林和坚冰凝封的峡湾 B.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险峭的峰峦、坚冰凝封的峡湾和山坡的密林 C.从山林峡谷中飘出的风 坚冰凝封的峡湾、险峭的峰峦和山坡的密林 D.风从山林峡谷中飘出 坚冰凝封的峡湾、山坡的密林和险峭的峰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
4、点,门票的实际售卖价格竟低于票面价值,与开票时近万元高价票秒没的现象南辕北辙。 B. 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在当下共抓大爱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爱护已成为长江沿线省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C.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别有专心的发觉,揭示了细胞自噬机制在一系列生理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 好的教化能够激发人的学习爱好,培育人的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引导人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优秀人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雾霾天气来临,华北、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已达严峻污染程度
5、,各地纷纷制定了应对措施。 B. 在第六届杭州国际毅行大会上,数万人走过漂亮的杭州城,没有留下一片垃圾,我们不仅收获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更收获了民众的参加热忱。 C.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损害了我们的切身利益,威逼着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平安,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D. 在冬至日,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汤团,都被给予了特别的含义,承载着对温馨过往的回忆,寄予着对美妙将来的期盼。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王符是东汉后期出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述赦
6、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东汉孝明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十天之内,剧贼伏诛。王符在最终说道: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 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崇尚以法治国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7、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荀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详细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许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这看上去好像不行思议,然而究其实却天经地义。因为,假如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
8、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空文。相反,假如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起先,让法律活在人民详细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渐渐培育人民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值程序加以修订完善。假如肯定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妙的法治文明会变成空中楼阁,国家也将危机重重。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给出了阅历和教训。 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国很快强大起来,一时称雄列国。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快速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
9、商鞅)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阅历为基础,帮助秦孝公改革政事。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令的权威。秦国快速强大,最终平定六国。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功?缘由许多,但其中枢纽,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一贯坚持。 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法治理念的其次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所谓良法,虽然有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详细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行一成不变,而是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意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
10、烈抗拒,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而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时代须要之良法的追求。这样的良法,肯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满意时代须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22日,有删改) 6.关于法令行则国治,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来的,王符认为,消退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源远流长,像孔子、孟子和荀子
11、这些儒家圣贤认为法律必需由合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样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行偏废。 D.就算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用和权威,渐渐培育起人们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 7.下列关于行法令和定良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知我们:行法令贵在坚
12、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当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8.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明帝杖捶茂才的故事,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出处,同时阐明白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白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第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缘由,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
13、应时需的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行先倡;人道无灾,不行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
14、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怜悯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行见,事在不行闻,胜在不行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
15、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 【注】太公:姜子牙,名尚。大明:旭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见其阴 阴:暗地里的活动 B. 同好相趋 趋:追求 C. 大谋不谋 谋:显现出谋略 D. 此亡国之征也 征:征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王其修德以
16、下贤 其皆出于此乎 C.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B.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C.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D.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器量、
17、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B.太公认为,国君要修养德行,谦逊地对待士人,施恩惠于百姓,不行随意兴兵;提倡和谋划用兵时,须要考虑天道和人道。 C.太公认为,国君要与百姓同疾苦,怜悯感,同憎恶,同爱好;国君要为百姓谋利益,不要掠夺民众和别国的利益。 D.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中的国在这里指诸侯国,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国意义相同。 第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5分) (2)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
18、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5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送江水曹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水曹:官名。 (1)诗歌五、六句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中国人民迎接各国嘉宾的喜悦心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山东 春季 高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