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ppt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ppt(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一、道统万物的自然观一、道统万物的自然观1、道生万物、道生万物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2、。(大宗师)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庄子并不直接把庄子并不直接把“道道”规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规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之物。庄子解释说,之物。庄子解释说,“物物者非物物物者非物”,意思是说产生万物,意思是说产生万物的物不能是具体之物,而只能是无形不见的无限之物。因的物不能是具体之物,而只能是无形不见的无限之物。因为具体之物是个别的有限的,而它所要产生的大千世界则为具体之物是个别的有限的,而它所要产生的大千世界则是无限的,有限的具体之物当然无法产生无限的物质世界。是无限的,有限的具体之物当然无法产生无限的物质世界。 2、道在物中、道在物中 庄子借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
3、的事物来说明庄子借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物来说明“道道”与与万物的关系。因为万物的关系。因为“道道”在庄子那里一方面是宇宙万物的在庄子那里一方面是宇宙万物的产生者,另一方面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所遵循产生者,另一方面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所遵循的根本原理和法则。所以,宇宙天地、日月星辰有其固有的根本原理和法则。所以,宇宙天地、日月星辰有其固有之道,一山一木、一水一石也有其固有之道。之道,一山一木、一水一石也有其固有之道。 庄子在知北游中对东郭子的问题作了庄子在知北游中对东郭子的问题作了“每下愈况每下愈况”(今作(今作“每况愈下每况愈下”)的回答。由此可见,在庄子那里,)的回答。由
4、此可见,在庄子那里,“道道”与与“物物”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生成关系(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生成关系(“道道”生万物),而且还是一个主宰关系。因此,生万物),而且还是一个主宰关系。因此,“道道”不但存不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且,它还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灵魂。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且,它还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灵魂。3、道无始终、道无始终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
5、也。(齐物论)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齐物论) 庄子认为,道庄子认为,道“自古以固存自古以固存”,千百年来就这,千百年来就这样一直存在着,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它样一直存在着,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它“自本自根自本自根”,自己产生了自己,自己是自己运,自己产生了自己,自己是自己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和原因。因此,从时间上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和原因。因此,从时间上看,道无始无终;从空间上看,道无边无际,无看,道无始无终;从空间上看,道无边无际,无处不在。处不在。 二、无以人灭天的天人观二、无以人灭天的天人观 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
6、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鼻,是谓人。(秋水) 在本原意义上,天人一源,人与天皆本于自然,天人在本原意义上,天人一源,人与天皆本于自然,天人是合一的,现在它们发生了分别,偏离了本始的状态。是合一的,现在它们发生了分别,偏离了本始的状态。庄子全书到处充满着对庄子全书到处充满着对“失其性失其性”、“易其性易其性”、“伤其性伤其性”、“离其性离其性”、“反其性反其性”、“灭其情灭其情”、“亡其神亡其神”等的揭示和批评。等的揭示和批评。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7、故素也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素,谓之真人。”(刻意)(刻意) 偏离了本始的状态,就必然要提出回归的问题。只有偏离了本始的状态,就必然要提出回归的问题。只有达到无知、无欲、虚无恬淡的状态,才能复归纯朴之自然达到无知、无欲、虚无恬淡的状态,才能复归纯朴之自然状态。状态。 较之儒家首先从礼以及仁义等文明形态出发理解人的存在意义,庄子更多地倾向于以“天”规定“人”。对庄子而言,人的本真之性即天性(自然之性),理想之人即“天人”(自然之人),而扬弃“以物易性”、从物走向人的过程,则具体表现为回归天性(所谓“
8、返其性情而复其初”)。 庄子区分了两种意义的“人”,即“尽其所受于天”之人与“失性于俗”之人(世俗之人)。“失性于俗”不仅表现为名利等外在追逐对人本然之性的戕害,而且与礼乐、仁义等文明的体制和规范对人的约束相关。对庄子来说,三代以来,历史的衍化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去性从心”、“以物易性”的过程。由此庄子常常将文明与文化本身归入与“天”相对的“人”之域,并对此加以质疑和责难。三、保身全性的人性论三、保身全性的人性论1、人性的本然、人性的本然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9、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夫至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得矣。(马蹄)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
10、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2、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异化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冒则物必失其性也。(缮性缮性) 夫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夫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
11、罪也;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马蹄)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之害也。(天地天地)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骈拇骈拇) 3、人性的复归、人性的复归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
12、性矣!小人则以身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然其伤性以身为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然其伤性以身为殉,一也。(殉,一也。(骈拇骈拇)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
13、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人于其间哉?(骈拇骈拇) 四、以道观物的是非观四、以道观物的是非观 乱世中的庄子深知,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人站在自乱世中的庄子深知,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人站在自我的立场对世间万物作无休止的区分与追逐,不但引起内心情欲的我的立场对世间万物作无休止的区分与追逐,不但引起内心情欲的萌动与膨胀而劳神伤体,而且还引起世间无端的纷争乃至战争。因萌动与膨胀而劳神伤体,而且还引起世间无端的
14、纷争乃至战争。因而,必须从人类自我中心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心灵观察而,必须从人类自我中心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心灵观察事物,认识问题,做到和是非,齐万物。事物,认识问题,做到和是非,齐万物。 庄子认为,一切庄子认为,一切“是非是非”之类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首先,一之类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首先,一切切“是非是非”之类的争端皆由人的之类的争端皆由人的“成心成心”所致。如果每个人都所致。如果每个人都“师师其成心其成心”,固执己见,必然导致观察事物,认识问题,要么前提不,固执己见,必然导致观察事物,认识问题,要么前提不同,要么角度不同,要么标准不同,这样在结果方面必然不能达成同,要么角度
15、不同,要么标准不同,这样在结果方面必然不能达成共识。共识。 其次,在庄子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变易之中,就连人的生死、其次,在庄子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变易之中,就连人的生死、祸福、梦醒也不例外,变易不止,结果难料。因而对事物所作的认祸福、梦醒也不例外,变易不止,结果难料。因而对事物所作的认识与价值判断不可靠,无定性。识与价值判断不可靠,无定性。 庄子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两个不同的立足点,即庄子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两个不同的立足点,即“以物以物观物观物”和和“以道观物以道观物”。立足点不同,结论也就不一样:。立足点不同,结论也就不一样:“以道以道观之(物),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16、观之(物),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物之间本无贵贱大小之分,之所以有贵贱者,是人类从某个物之间本无贵贱大小之分,之所以有贵贱者,是人类从某个具体的事物来看待他物时,受视界的遮蔽与自身需要的偏爱,主具体的事物来看待他物时,受视界的遮蔽与自身需要的偏爱,主观认定此贵彼贱而已。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以道观物。观认定此贵彼贱而已。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以道观物。在现象上差异十分悬殊、互相矛盾的东西,换从道的高度来看,在现象上差异十分悬殊、互相矛盾的东西,换从道的高度来看,则根本无所谓差别,万物齐同为一。宇宙间的长短、大小、美丑、则根本无所谓差别,万物齐同为一。宇宙间的长短、大小、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 公元前 369 28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