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译文与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译文与赏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译文与赏析 中学语文古诗词怎么背?按写作依次背诵文章写作依次主要有时间依次、空间依次、逻辑依次。根据写作依次来梳理文章的思路,找寻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学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必背古诗词(一)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耀。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
2、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疆地带。 黑云:此形容斗争烟尘遮天蔽日,充满在边城旁边,气氛非常惊慌。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惊慌气氛和紧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3、。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合。“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靠近,到,接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洪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洪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
4、起彼伏,从未终止。斗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成功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切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切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闻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画了这场斗争惊慌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方,写敌人来势猛烈,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干脆刻画了危急的情状。其次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宏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活灵活现,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猛烈的敌军向我
5、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耀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打算出击。诗的一起先通过比照表现了形势紧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原来就是一种非常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合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调。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示意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
6、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调: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衬托,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剧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子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闻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7、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运用表现秾艳色调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显明的色调,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显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调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超的画家,特殊擅长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画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颖浓重的色调,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显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剧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调显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
8、奇诡,亦且妥当。奇诡而又妥当,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调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调斑斓的奇异画面却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化的斗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当。惟其奇诡,愈觉新奇;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实;奇诡而又妥当,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技,他的珍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中学语文必背古诗词(二)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
9、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慢慢开放使人纷繁芜杂,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
10、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宛转好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朝气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慢慢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纷繁芜杂。 浅草:浅浅的青草
11、。 才能:刚够上。 没(m):遮没,盖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意。 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到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欣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
12、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微环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朝气。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宛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起先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朝气。“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万紫千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视察、
13、观赏的感受和推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调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精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爽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
14、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起先,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沉醉在鸟语花香,最终,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美丽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溢”(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
15、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爽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细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中学语文必背古诗词(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芜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间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蒸蒸而上。 今日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
16、激昂精神。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事实上到其次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遇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挚友嵇康 、
17、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似乎。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望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
18、zh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决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主动参与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遇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剧烈不平,而是通过“
19、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调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怜悯作者长期谪居的苦痛经验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扬,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觉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
20、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消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厚。“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芜的地方孤独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方自己,当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孤独、蹉跎而悲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
21、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旧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经常被人引用,并给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白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激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丢失信念。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激昂。 刘禹锡在这首
22、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受,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其次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家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激昂,主动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化,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毅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赞扬 中学语文必背古诗词(四) 早春呈水
23、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赛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注释 呈:尊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正是。处:时。 绝胜:远远赛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爽自然,简
24、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精确地捕获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爽美丽。与杜甫的“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
25、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赞扬,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美丽,构思新奇,给人一种早春季节潮湿、舒适和清爽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溢对春天的酷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其次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
26、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忽然充溢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细致,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加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27、。 在最终,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到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赛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季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希奇了。到了暮春三月,色调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宠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季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奇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
28、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簇新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示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美丽,构思新奇,给人一种早春季节潮湿、舒适和清爽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调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调。假如没有锋利深细的视察力和超群的诗笔,便不行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溢对春天的酷爱和赞美之情。 中学语文必背古诗词(五)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
29、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闻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
30、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其次句,奇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溢信念,成为全诗感情色调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争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志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当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
31、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概。虽是铺垫之笔,亦不行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概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方奸邪小人,如
32、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专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像,王诗就确
33、定方面而言,比方“驾驭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相识达到了肯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方“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视察事物,相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争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起先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详细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理想和对前途充溢信念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详细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日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厚,豪气满怀。 中学语文必背古诗词译文与赏析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