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高一数学教案.docx
《2022年高中高一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高一数学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支配,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等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高一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中学高一数学教案1 一、目的要求 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二、内容分析 1.这小节接着探讨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并及其性质。 2.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说出A的意义。 2.填空:假如全集U=x|0x6,XZ,A=1,3,5,B=1,4,那么, A=
2、_,B=_。 (A=0,2,4,B=0,2,3,5) 新课讲解: 1.视察下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2.定义: (1)交集:AB=xA,且xB。 (2)并集:AB=xA,且xB。 3.讲解教科书1.3节例1-例5。 组织探讨: 视察下面表示两个集合A与B之间关系的5个图,依据这些图分别探讨AB与AB。 (2)中AB=。 (3)中AB=B,AB=A。 (4)中AB=A,AB=B。 (5)中AB=AB=A=B。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节第一个练习第15题。 拓广引申: 在教科书的例3中,由A=3,5,6,8,B=4,5,7,8,得 AB=3,5,6,84,5,7,8
3、 =3,4,5,6,7,8 我们探讨一下上面三个集合中的元素的个数问题。我们把有限集合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4,card(B)=4,card(AB)=6. 明显, card(AB)card(A)+card(B) 这是因为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现象的,在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只能出现一次。那么,怎样求card(AB)呢?不难看出,要扣除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的个数,即card(AB)。在上例中,card(AB)=2。 一般地,对随意两个有限集合A,B,有 card(AB)=card(A)+card(B)-card(AB)。 四、布置作业 1.教科书习题1.3第15题。 2.选作:设集合A=x|
4、-4x2,B=-1 求ABC,ABC。 (ABC=-1 中学高一数学教案2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探讨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学问,并相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学问。 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动身,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起先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
5、学问的驾驭和运用,基本的逻辑学问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相识问题、探讨问题不行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相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学问与简易逻辑学问支配在中学数学的最起先,是因为在中学数学中,这些学问与其他内容有着亲密联系,它们是学习、驾驭和运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2.1.1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
6、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相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起先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相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教科书引言所给的问题。 组织探讨: 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肯定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归纳总结: 1.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与了,因此,不能简洁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7、呢?以前我们解一个问题,通常是先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进一步求解,也就是先用数学语言描述它,把它数学化。这个问题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问题不同,是属于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须要先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它,完全解决问题,还须要更多的集合与逻辑的学问,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 提出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组织探讨: 什么是集合? 归纳总结: 1.代数:实数集合,不等式的解集等; 几何:点的集合等。 2.在初中几何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详细举例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8、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 例如,设B=1,2,3,4,5,那么5B, 注:集合、元素概念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可以结合实例理解它们所描述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应着重从以下三个元素的属性,来把握集合及其元素的准确含义。 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例如,像“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等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
9、复的。 此外,集合还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依次。 例如,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解除0的集,表示成或;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注: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这与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可能有所不同; 非负整数集内解除0的集,也就是正整数集,表示成或。其它数集内解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解除0的集,表示成或。负整数集、正有理数集、正实数集等,没
10、有特地的记法。 课堂练习: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1题。 归纳总结: 1.集合及其元素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只能作描述性定义。学习时应结合实例弄清其含义。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中,确定性可以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以用于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如后面要学习的包含或相等关系等)。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2题(干脆填在教科书上)。 中学高一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驾驭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洁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相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中高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