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中学政治必修四学问点有哪些,必背的考点有什么?在每次临考前,同学们临时抱佛脚还是有用的,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学问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学问1 一、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世界观确定方,方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学问的概括和总结。(详细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详细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详细科学供应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4)真正的
2、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阅历和相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哲学就是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才智,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相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行知论。 (2)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需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确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确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详细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才智,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要求,C是
4、我们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阅历、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肯定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觉。 干脆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
5、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学问2 二、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A.产生:劳动创建了人和人类社会 B.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C.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改变过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改变中,运动是物质的
6、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担当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行分割的。 (2)绝运动与相对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改变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肯定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短暂的。 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的,它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改变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需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相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通过变更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物质确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能够能动的相识世界、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人能够能动的相识世界的表现:意识活动具
8、有目的性和安排性、主动创建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表现: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限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敬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必需把敬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敬重规律,即敬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建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2)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经过调查探讨,找
9、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A、哲学依据: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物、意关系原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动身;(方) 其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相识和利用的(原理),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方)。 B、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途、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怎么样做 A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
10、律结合起来。 B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看法结合起来。 C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必需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干脆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实践是相识的基础:(1)实践是相识的来源,(2)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
11、, (3)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相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确定相识:实践是相识的基础(1)实践是相识的来源,(2)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相识的目的和归宿。相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性的相识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反之则阻碍。 9、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真理是详细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 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运用条件和范围。假如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与谬误:比
12、较见上(1) (3) 10、相识过程 (1)相识具有反复性:对某一事物的正确相识要经过从实践到相识、再从相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相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原理:相识具有反复性,相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相识、从相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相识和发觉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学问3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冲突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留意:
13、并非随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四周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留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依据事物固有联系,变更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14、,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留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分 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整体位于主导和统率地位; 部分位于听从和服务地位)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 联系 相互依存,密不行分 部分别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确定整体的功能。 方: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需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
15、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驾驭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留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相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方: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将来充溢信念,激励、支持、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打算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英勇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质变是量变
16、的必定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起先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起先新的量变,如此循环来回,不断前进。 方:主动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建条件。 要坚决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5、冲突的观点 (1)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冲突的含义:冲突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冲突的同一性:是冲突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冲突的斗争性:冲突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别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
17、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冲突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改变和发展 方: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 冲突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冲突;时时有冲突 方: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冲突,分析冲突,勇于揭露冲突,主动找寻正确的方法解决冲突。 冲突的特别性原理:冲突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冲突。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冲突。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冲突(有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之分)、同一冲突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别性。 方:要坚持详
18、细问题详细分析。(运用) A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含义:是指在冲突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详细分析冲突的特别性,并找出解决冲突的正确方法。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B详细问题详细分析重要性:是我们正确相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冲突的关键。 冲突的普遍性和冲突的特别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A: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别性;特别性离不开普遍性。 B:二者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应用: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冲突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9、(1)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辨证关系原理: 区分:在困难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冲突,其中必有一种冲突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确定作用,这就是主要冲突。其他冲突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确定作用,这就是次要冲突。 联系: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相互依靠、相互影响;并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擅长抓住重点,集中力气解决主要冲突;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冲突。 主要冲突主要针对“办事情”,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2)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区分:冲突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20、是冲突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冲突的次要方面。 联系: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靠,并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留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冲突的主要方面确定的,冲突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肯定的影响。 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擅长分清主流和支流。 冲突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性质,常表述为“抓主流”、“抓本质”等 7、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要求我们,必需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
21、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敬重书本、敬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特征是:在肯定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即要么确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2)创新的社会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究竟都与创新亲密相关。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朝气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学问点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