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 重阳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民族习俗来庆祝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吗?下面我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欢迎阅读。 重阳节为什么敬老 重阳节的节日小学问 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 重阳节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起先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欣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许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别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日的重阳节,被给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奇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打算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
3、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许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
4、”,“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态已不局限于鹊、
5、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非常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原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态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像,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洁,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
6、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日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祥瑞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记,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犹如“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饮菊花酒 菊
7、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祥瑞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季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
8、花酒。”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的确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记。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
9、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简单霉变,这时必需防虫。但在近代,佩茱萸的习俗渐渐稀见了。其改变的因由也许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将来生活赐予了更多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家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实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
10、,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重阳游乐 重阳节也是古代中国人开展骑射活动的大好时机。南北朝時,朝廷規定,每年重阳,人们必須骑马射箭,并将它列入武举应试科目。唐朝,朝廷允许五品以上官员在重阳时齐聚于玄武门,练习骑射。至於民间喜好的放风筝活动,更呈现了放去灾邪、除去晦气的心理寄託。 簪菊 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
11、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样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酷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芳香,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许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
12、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叶,好友相聚对诗。 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许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季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快乐。 重阳节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 重阳节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
13、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记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
14、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重阳节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惊,因而也经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季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实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找寻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嬉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相
15、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改变仍旧有着特别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照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说明。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假如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春游”,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围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绽开。 其三: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则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