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断句真题汇编 .pdf
《2022年高考断句真题汇编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断句真题汇编 .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断句高考真题【题 1】( 2017江苏)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 序 ) 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答案】而后来卑陋之士/ 不满其相业 / 因并废其文 / 此公生平所谓流俗/ 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题 2】( 2016浙江)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
2、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进言者皆曰 / 天下已安已治矣/ 臣独以为未也 / 曰安且治者 / 非愚则谀 / 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火未及燃 / 因谓之安 / 方今之势 / 何以异此【题 3】(2016天津)赞曰:孔子曰: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 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 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
3、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 而有母不待 / 求母而母存 / 或忽而不敬 / 或悖而不爱者/ 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 而有母不待求母/ 而母存或忽而不敬/ 或悖而不爱者 / 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 / 失母而有母 / 不待求母 / 而母存或忽而不敬/ 或悖而不爱者 / 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 /失母而有母不待/ 求母而母存 / 或忽而不敬 / 或悖而不爱者 / 独何心欤?【答案】 A 【解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4、。【题 1】( 2015山东卷)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A 危乱之世 / 未尝乏才 /顾往往不尽其用/ 用矣 / 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 / 人实为之 /要之亦天意也B危乱之世 / 未尝乏才 / 顾往往不尽其用/ 用矣 / 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 / 人实为之要之 / 亦天意也C 危乱之世 / 未尝乏才 /顾往往不尽其用/ 用矣或掣其肘 / 而驱之必死 / 若是者 / 人实为之 /要之亦天意也D危乱之世 / 未尝乏才 / 顾往往不尽其用/ 用矣或掣其肘 / 而驱之必死 / 若是者 / 人实为
5、之要之 / 亦天意也【解析】 选A。”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 和“顾安所得酒乎” (后赤壁赋) 中的“顾”的意思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这也是天意啊【译文】危亡混乱的时代, 并不是缺乏人才, 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题 2】(2015河北卷) 请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处)(3分)王慎中为文,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
6、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 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 乃尽焚旧作 / 一意师仿/ 尤得力于曾巩/ 唐顺之初不服其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9 页2 (2013江西卷)“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文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子真村落人/ 也知村落之状/ 为真予不饱文/ 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 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B子真村落人也/ 知村落之状为真/ 予不饱文
7、 / 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 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C子真村落人也/ 知村落之状为真/ 予不饱文 / 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 我久逮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 / 也知村落之状 / 为真予不饱文/ 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 我久逮之文债可乎【答案】 B 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11、(2013湖北卷)请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处)( 3分)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8、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答案: 勺饮不入口者三日/ 恸辄呕血 / 扶乃能起 / 既葬 /结庐墓所 / 诸相以居忧无例/ 欲极力起公。丁忧丁有“遭遇”的意思。古人三年守孝为“丁忧”。“丁太夫人忧”为其母亲料理后事。“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希宪公率领亲族恪守古代丧礼制度。“勺饮不入口者三日”三天不动烟火。不吃饭。“恸辄呕血”痛哭时就吐血。“扶乃能起”人扶才能起来。“既葬”已经埋葬了以后。“结庐墓所”在墓地筑起守墓屋。“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同事拿守孝没有这样的先例想极力劝说希宪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结伴到墓地拜见希宪公,听到希宪公痛哭,竟然说不出话来。2012-2013 高考文
9、言文断句汇编1、 (2013江西)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A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B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C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D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2、 (2013重庆)用斜线 (/)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3 分) 岁 饥 丐 者 接 踵 县 无 室 庐 以居 之 往 往 穷 冬 严 寒 蒙 犯 霜 雪冻 饿 而 死 者 相 藉 于 道 矣 州县 倘 能 给
10、数 椽 以 安 之 岂 不 愈于 创 亭 榭 广 园 囿 以 为 无益 之 观 美 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9 页3 3、 (2013浙江)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者 卒 亦 未 见 焉4、 (2013四川)用斜线 (/) 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 限划 9 处)(4 分)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11、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 5、 (2013江苏)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6 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6、 (2013湖南)下列用“ / ”给文中
12、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奉旨寻详 / 务在周悉 / 上搜旧闻 / 傍摭遗逸 / 按三国 / 虽历年不远 / 而事关汉晋首尾 / 所涉出入百载 / 注记纷错 / 每多舛互B臣奉旨 / 寻详务在周悉 / 上搜旧闻 / 傍摭遗逸 / 按三国 / 虽历年不远 / 而事关汉晋 / 首尾所涉 / 出入百载 / 注记纷错 / 每多舛互C臣奉旨寻详 / 务在周悉 / 上搜旧闻 / 傍摭遗逸 / 按三国虽历年不远 / 而事关汉晋/ 首尾所涉 / 出入百载 / 注记纷错 / 每多舛互D臣奉旨 / 寻详务在周悉 / 上搜旧闻 / 傍摭遗逸 / 按三国虽历年不远 / 而事关汉晋首尾 / 所涉出入百
13、载 / 注记纷错 / 每多舛互7、 (2013 湖北)请用斜线 (/) 给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 处)(3分) 丁太夫人忧, 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 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 8、 (2013北京) 用斜线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 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14、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9、 (2012北京) 12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 5 分)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10、 (2012湖北)请用斜线(/ )给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 (3 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5、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9 页4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 常 人 近 事 少 工 射 入 山 泽 每 猎 大 获为 后 将 军 钟 毓 长 史 毓 与 参 佐 射 戏 舒 常 为 坐 画 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11、(2012湖南)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 / 适万乘之虏 / 遭时不遇 / 至於伏剑不顾 / 流离辛苦/ 几死朔北之野 / 丁年奉使 / 皓首而归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及叱秦王左右 / 势不过诛 /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 / 其气威信敌国
16、 / 退而让颇 / 名重太山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弃晋如涕唾 / 亦何有于郑乎D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 无已/ 则有一焉 / 凿斯池也 / 筑斯城也 / 与民守之 / 效死而民弗去 / 则是可为也12、 (2012浙江)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 涉 猎 书 史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 彼 以 为 浮 薄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者13、 (2012重庆)用斜线(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17、。 (3 分)人 之 蕴 蓄 由 学 而 大 在 多 闻 前 古 圣 贤 之 言 与 行 考 迹 以 观其 用 察 言 以 求 其 心 识 而 得 之 以 蓄 成 其 得(2013江西) 答案 B 你确实是乡下人啊, 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 我学识不够丰富, 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2013 重庆)岁饥/ 丐者接踵 / 县无室庐以居之 / 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 / 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 / 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 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断句译文】当年闹饥荒,乞讨者一个接一个,县府没有房子让他们居住,往往严寒的冬天遭受霜雪, 在道路上受冻受饿而
18、死去的人互相垫着,县府如果能给予数个椽子盖起房子让他们居住, 难道比不上创造亭榭苑囿没有益处的景观美吗?(2013 浙江)犹恐予之愚且贱 / 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 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 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 / 卒亦未见焉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2013四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 择可劳而劳之 / 又谁怨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19、- - -第 4 页,共 19 页5 欲仁而得仁 / 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 / 无小大 / 无敢慢 /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 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2013江苏卷)天下争于战国 / 贵诈力而贱仁义 / 先富有而后推让 /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计谋,统一货币(国家经营商业,掌握货币,通过商品与货
20、币的交互收放,平衡物价,调剂供求) ,从山、海的事业中求取财富,来使各诸侯国到齐国朝拜,利用小小齐国成就了霸主的威名。 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利用地力,发展农业生产,成了强国。从此以后,在战国时期天下互相争夺,以诡诈武力为贵,轻视仁义道德,以富有之道为先,以推让等礼仪为后。所以百姓中间富有的积财产上亿计, 而贫穷的糟糠之食尚不能满足; 诸侯国强大的或至并吞各个小国而使诸侯称臣,而弱小者有的至于断绝祭祀而亡国。 延续到秦,终于使海内统一。(2013湖南) C 我奉旨寻求历史的详情, 致力于完备周全。 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 旁征博引遗事逸闻。我考察三国时代虽然经历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它的历史却关涉到
21、汉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2013 湖北)勺饮不入口者三日 / 恸辄呕血 / 扶乃能起 / 既葬/ 结庐墓所 / 诸相以居忧无例 / 欲极力起公。为其母亲料理后事,希宪公率领亲族恪守古代丧礼制度, 三天不动烟火,不吃饭,痛哭时就吐血,人扶才能起来,已经埋葬了以后,在墓地筑起守墓屋,同事拿守孝没有这样的先例想极力劝说希宪公, 结伴到墓地拜见希宪公, 听到希宪公痛哭,竟然说不出话来。(2013 北京)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 / 及其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为恶者不得祸 / 变数也 / 智者不以变数疑常
22、道 / 故循福之所自来 / 防祸之所由至也 /遇不遇非我也 / 守其所志而已矣【参考译文】天下安定,行善的人能得福,作恶的人便会遭祸。等到世道乱了,行善的不能得福,作恶的不会遭祸,改变了规律。智者不因为社会改变了就怀疑正常的规律, 所以循着福所来的地方, 防止导致祸害的事情。 是否有好的机会、际遇不在我自己,(我)只是守住自己志向所在罢了。(2012北京卷)医扁鹊见秦武王 / 武王示之病 / 扁鹊请除之 /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 / 除之未必已也 /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 君以告扁鹊 / 扁鹊怒而投其石 / 曰/ 君与知之者谋之 / 而与不知者败之 / 如此知秦国之政也 / 则君一举
23、而亡国矣 / 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给扁鹊,请求扁鹊予以治疗。秦武王的近臣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把耳朵搞聋,把眼睛搞瞎。 ” 秦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9 页6 病,却又听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 这怎么能治好您的病呢?如果用这种法则来管理秦国的政事, 那么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 ”(2012湖北)不修常人近事 /
24、少工射 / 入山泽 / 每猎大获 / 为后将军钟毓长史 /毓与参佐射戏 / 舒常为坐画筹。【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 常常收获很多, 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 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 就让魏舒充数, 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 极尽射箭的精妙。(2012湖南) 【答案】 B (2012 浙江)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我从小父亲早逝, 家境贫寒, 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 没有时间跟从老师极
25、力钻研经籍,研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 生怕不能取悦时人, 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那样自成一家之言。(2012重庆)人之蕴蓄 / 由学而大 / 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 / 考迹以观其用/ 察言以求其心 / 识而得之 / 以蓄成其得【例题 4】 (2014 重庆卷)【题干】记丐侠(2)用分隔号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 分)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六韬 ?盈虚 )【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断句真题汇编 2022 年高 断句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