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 .pdf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 .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一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考要求1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阐述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第 1 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也不均匀,西南、东南、东北多,而西北、华北少。2我国草原面积广阔,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3由于长期对草场的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以致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森林、草场的退化的原因及其影响1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如以下图所示:2我国
2、草场面积广阔,但由于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造成草场退化严重,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其联系如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2 读我国草场资源和四大牧区分布图,答复以下问题。(1) 图中 A地区属于 _( 填温度带 ) 草原,该地区草场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该地区草场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 中B地 区 森 林 带 以 上 的 草 场 资 源 属 于 _ , 其 形 成 原 因 是_ 。该草场资源适宜作为_季牧场。(3) 图中 C地区草场资源的主要类型是_,请提出防治该地区草场退化的主要措施。解
3、析此题考查我国草场资源的类型、分布及草地退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仔细读图并结合教材知识答复即可。答案(1) 温带地处内蒙古高原, 平坦开阔, 且由于距海较近, 年降水量为200400 毫米,适宜草类生长。牧场过载、滥垦、滥挖情况严重,鼠害、虫害比较猖獗。(2) 高山草甸森林带以上气温较低,只有夏季适宜草类生长夏(3) 高山草甸实行禁牧、轮牧制度,以草定畜,不超载放牧,做好鼠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解决牧民能源问题,继续建设围栏并实施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同时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二、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受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造
4、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3 乱伐、开矿修路等。2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 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影响1我国分布: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等半湿润
5、、湿润地区。2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地形陡峻,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大风等。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3危害: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间接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4治理措施:加强管理,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防止超载过牧,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复垦工作。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 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 人/ 平方千米, 其中北部低
6、于 10 人 / 平方千米, 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为47 人/ 平方千米, 榆林地区为64 人/ 平方千米, 有的县甚至超过100 人/ 平方千米。人口严重超载, 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材料二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2007 年相关统计资料表。统计项目1978 年2007 年耕地面积 ( 万公顷 ) 森林、草原比重(%) 18 10 气温年较差 (0C)33 36 年降水量 ( 毫米 ) 440 380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4 水土流失范围小大粮食平均亩产( 千克 ) 160 1
7、50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人口 ( 万人 ) 32 40 (1)30 年间, 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30 年间,该地区耕地面积扩大,而森林、草原面积减小,这是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所造成的, 进而导致了当地气候恶化( 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 、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由此可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答案(1) 耕地面积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减小。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小,水土流失面积增大。(2)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教材 P47活动提示
8、1.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 000 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土壤质地疏松,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教材 P48活动提示1. 影响: 城市工程建设一方面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工程建设废弃物等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源。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使城市洪峰提前;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城市缺水;使城市气候的日较差增大。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是在工程建设中严重
9、破坏地表植被,侵占水土保持设施,随意倾倒弃土弃渣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影响城市的交通、生产和生活等。大江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起着加剧作用。会导致流域生态破坏,阻碍经济发展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5 1以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 。简述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解析根据该图人口稠密,森林覆盖率为29% 可知,森林遭到破坏。再根据该图以传统农牧业为主, 可推知水土流失严重。分析问题要从该地的地理背景入手,从地形地质条件、 气候、人口压力
10、(数量、素质 ) 、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答案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少 ) ,( 经济落后 ) 传统农牧业发展。生活能源需求(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 。2阅读图文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 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 50180 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 ,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
11、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材料二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 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 人/ 平方千米, 其中北部低于 10 人 / 平方千米, 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47 人/ 平方千米, 榆林地区为 64 人 / 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00 人/ 平方千米。人口严重超载,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材料三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2007 年相关统计资料。统计项目1978 年2007 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6 耕地面积 ( 万公顷 ) 森林、草原面积(%) 18
12、 10 气温年较差 ( )33 36 年降水量 ( 毫米 ) 440 380 水土流失范围小大粮食平均亩产( 千克 ) 160 150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人口 ( 万) 32 40 (1) 你知道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吗?(2) 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什么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3)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该区域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答案(1)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期过度农垦,植被破坏严重,加之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及黄土的易侵蚀性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纵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 2022 年高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44864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