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整合版 .pdf
《2022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整合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整合版 .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中学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2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 (赞美了、揭示了 )。4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 (4) 总分总(掐头去尾)5 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 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
2、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 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 (1). 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 其他:开篇点题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11. 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
3、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2(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12.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3.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4.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
4、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5.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种类:按内容分(一)人物描写(1)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
5、 ;突出、深化主题。按描写方式分(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16. 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17. 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18. 写作手法及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3抑后(先)扬、欲扬先抑。(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
6、表现力。(2)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9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7、(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20.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8、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421. 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22.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 承接上文;(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23.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词(如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24 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 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
9、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如“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等二、议论文阅读技巧、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1 个(统帅分论点)明确:分论点n 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方法 :从位置上找:标题;开篇;中间;结尾。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开门见山, 提出中心论点; 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
10、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6)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论据(用什么证明)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0 页5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4)
11、 、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5) 、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3比喻论证法:简称喻
12、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第二部分答题公式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
13、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一、体会文章表达(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6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三)某句话
14、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 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 的性格等)。二
15、、修辞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7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2、公式:比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拟人:采用
16、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 逼真) 。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 ,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反问: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 的感情表达出来, 语气更强烈, 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 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抒发了作者对 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三、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一)归纳段意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
17、)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归纳中心公式: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 表达了记事为主:记叙了 (批评了)歌颂了 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了 手法,借助 描写,赞扬了 抒发了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 感情议论文:文章论述了 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公式: 时间:以 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地点:以 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18、- - - - -第 7 页,共 20 页8件:以的事件来写, 突出人物形象, 使人物有血有肉, 丰富鲜明。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五、描写手法的作用1、读出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 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
19、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 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 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 ,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的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 的性格和品质。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 的景物描写,反映了 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七、论证方法的作用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2、明确知识: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比喻论证
20、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 来说明 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 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 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0 页9(一)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段”的区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
21、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手段: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常用写作手法 (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承上启下 )、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
22、、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古诗阅读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3、。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0 页10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4、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
25、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五种模式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 样的 情趣? 或 者结合 意 境提问, 或 就某一 句 某一 联发 问。答 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归纳主旨解题思路: 快速读懂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整合版 2022 年高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答题 技巧 整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