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ppt(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板块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空定位,阶段特征1.阶段: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1911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2.政治: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4.思想: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并逐步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格局。5.生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出现了向近代化
2、演进的趋势。,第16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考情分析,必备知识,课堂探究,即时演练,考情分析,必备知识,一、清末“新政”1.含义: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3.内容:(1)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2)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3)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3、。(4)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二、“预备立宪”1.背景:(1)日俄战争中,“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2)革命运动日益高涨。(3)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2.过程:(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
4、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冲击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三、辛亥革命1.背景:(1)经济基础:清末实行所谓“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3)组织基础: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4)军事基础:中国
5、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2.爆发:(1)有利时机:1911年5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3.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保路运动,1911,南京,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1)内容:,(2)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
6、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封建专制制度,5.结局:(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3)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的统治。,袁世凯,北洋军阀,6.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1)积极: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7、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消极: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民族民主,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2.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思想文化上,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具体措施(1)对内1913年11月,袁世
8、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后修改总统选举法。1915年8月12月,袁世凯筹备复辟帝制,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对外1914年8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1)形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不断,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主要包括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2)根源:经济:半封建性社会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政治:半殖民地性质下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3)特征: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
9、4)表现:“府院之争”(黎元洪段祺瑞)、张勋复辟等。,4.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二次革命:1913年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身亡,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2)护国运动: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3)护法运动: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月,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孙中山遭西南军阀排挤而辞职,护法运动失败。,五、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弃医从政,图谋救国: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思想主张由“改良”转向革命。(2)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
10、会: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同盟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三民主义:将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同盟会,(3)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1年,爆发,推翻清政府统治。1912年1月1日,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成立。1912年3月,颁布了,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11、宪法性质的成文法。(4)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913年,袁世凯镇压革命力量,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积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19171920年底,孙中山组织了两次护法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促成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6)评价:领导辛亥革命:打击封建主义(推翻清朝,结束帝制);打击帝国主义(动摇殖民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建立民国,颁布约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共和观念
12、和新文化运动)。完成伟大转变,促进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提出并完善三民主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和思想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课堂探究,探究主题一清政府的自救变革清末新政视角一新政的背景材料一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时,曾厉色诘问光绪:“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谕旨。“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光绪朝东华录,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清朝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太后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对变
13、法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结论(1)变化:由反对变法到主张变法。原因:外部: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内部: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要求改革呼声增强,清政府意识到变革以维系统治的重要性。,视角二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材料二读经讲经课,初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40%(还不算每天半小时的温经),高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加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身课,仍占40%。材料三“惟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能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规定“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190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初小和高小的学制均比男子初小和高小少一年,课程也少一些,可
14、见其地位仍低于男校,而且女校的防范制度措施极其严格,以保持“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问题(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特点。结论(2)清末新政毕竟是封建王朝的自救性改革,严重受到封建思想的支配,因此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性:学制的指导思想仍是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延续,没有本质上的突破;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但女校的设立,毕竟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历程。,考题链接1.(2017海南卷,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
15、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解析从题干来看,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说明西方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清朝统治者认可,这是对“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实践,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教育居于主流地位,而西方教育居于次要地位,故可排除D项;近代教育体制在清末尚未确立,故A项错误;清政府一直没有背离过儒学,也就不存在借科举回归国学一事,故C项错误。答案B,视角三清末新政的影响材料四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增加了经济自由
16、。按照列强的观点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矛盾、拒绝革命的动机。“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材料五清末新政不废弃君主专制,幻想通过细枝末节地修补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民众苦不堪言,这使清朝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的紧张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日益高涨,这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社会基础。戴鞍钢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2021 高考 历史 通史 一轮 复习 课件 16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 统治 时期 政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