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必考修辞手法知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高考语文必考修辞手法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必考修辞手法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必考修辞手法知识 距离2022高考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以下是我搜寻整理的关于2022高考语文必考学问点复习,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 01.拟人 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加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活灵活现,往往有非常显明的情感色调。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明丽、桃李争春的喧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方 含义:用详细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
2、: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态比方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美丽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 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像、语气基本一样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加语言气概,便于把困难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剧烈,使气概贯穿、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洪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详细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苦痛、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3、04.夸张 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显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加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看法和理解上起主动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寒冷。 05.对偶 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加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显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加了表现力。 06.设问 含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引起读者留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07.反复 含义:依据表达的须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源源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
5、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宠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 08.反问 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确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确定的内容。 作用:增加语言气概,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加,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吗? 【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确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二、常见的16种表现
6、手法 01.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调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显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例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用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奇妙好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哀痛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显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0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运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
7、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胜利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看法、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验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8、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见和复原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旺盛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显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03.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赋,就是具体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看法。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语文 必考 修辞手法 知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