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斯诺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报告 .pdf
《2022年马斯诺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报告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马斯诺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报告 .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大学生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以长江大学为例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研究就是以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为研究对象,探寻其内容,结构及其发展局势的研究。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研究为现代生活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指标,目的是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和谐,需要基本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大多数人的心理障碍与疾病都是由于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合理满足而产生的。因此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心理需要基本所包含的内容,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自编了“大学
2、生心理需要”的问卷。问卷经由小样本施测及修订后,并结合SCL90 对长江大学1000 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 自编的大学生心理需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大学生心理需要由5 个方面构成:发展实现需要、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生活质量需要。2 长江大学生的需要的满足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其中得到充分满足的需要依次是生活质量需要、贡献助人需要、师生交流需要和权力需要,相对来说在这些因素上心理健康的水平比较高;还没得到充分满足的心里需要依次是自我成长需要、发展条件需要、心理健康需要和友爱交际需要,在这些维度上心理健康的水平比较低。3 女大学
3、生在心理安全、求援、师生交流、心理健康、取得成就、发展条件需要的满足程度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条件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友爱交际、师生交流、取得成就、贡献助人、获得尊重、自我完善的心理需要上的平均分达到显著水平。总体而言,一、四年级大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二、三年级。5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生活质量、自我完善和取得成就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生活质量、权力、心理健康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6 家庭月收入在3000 元以上的大学生在生活
4、质量和权力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低于 500 元的大学生和家庭月收入在500 至 1000 元的大学生。探讨我校 的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食物、水、空气、睡眠、住宅等、安全需要 ( 生理、心理、经济上的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 ( 爱情、联系、认同于团体 、自尊需要 ( 尊重感、个人价值感、胜利感、成就感、独立和自由、特权、赞扬、认识 和自我实现 (自我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完成。【11奥尔德弗 (Alderfer,1969的ERG 理论,即生存 (Existence 需要(生理和物质需要、薪资、福利、工作条件、关系 (Relatedness 需要(家庭关系、督导方式、同事关系、部署关系的交往
5、和成长 (Growth需要(个人成长、能力发展 。美国麦克利兰等人 (1950的需要激励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三种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成就需要促使个体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目标,争取获得成功;权利需要是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对别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支配别人的欲望;合群需要是被社会其他人接受、认可的需要,是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国内有代表性的需要理论有我国心理学家陈沛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自主和尊重需要以及贡献需要。不同年代都曾有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做过研究,但从文献资料上看,单就大学生需要的研究很多,而关于大学生
6、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角度相对较窄,大部分都是从需要的结构或是以某一特殊需要为切入点研究的,研究方法陈旧且成果有待更新,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大学生需要的相关研究有:谭伟棠等(2004对189名医科大专学生需要特点与性格特点进行调查,他们采用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测查学生的需要倾向,配合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研究结果表明: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与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多项评定结果相关;【lu 陈陈(2004以布朗芬伦娜提出的人类发展的生态学模型和生态学的“关系”视角为依据,适当参考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从个体自身的需要、与家庭环
7、境有关的需要、与学校环境有关的需要、与同伴有关的需要和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需要等几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的需要;王玲等(2002对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采用爱德华个性偏好问卷与应付方式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的配合,结果表明:成就需要、支配需要、表现需要、亲和需要与成熟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与不成熟应付方式星负相关;顺从需要、求助需要、谦卑需要则与上述情况相反;秩序需要、自主需要、抚助需要与消极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攻击需要则与消极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成就需要、秩序需要、自主需要、亲和需要、省察需要、支配需要、抚助需要与 SCL 一-90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顺从需要、谦卑需要
8、、异性需要及攻击需要与 SCL _90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某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需要进行了研究,如罗平(1993低年级藏族大学生的需要调查与分析,石沙泉、雷德胜(2002对573名军校大学生需要倾向的调查研究等。综上,现行的研究趋势单一,对于大学生心理需要的拓展性研究较少,还是局限在原有的框架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因此从研究系列的完整性而言,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的方法揭示当前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9、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大学生的那些需要未能满足,未能满足的心理需要对大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通过这些研究为大学生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大学生心理需要研究将致力于对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现状进行实证考察和理性分析,能为构建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理论提供相关基础。本研究旨在探索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现状与特点,并分析其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其研究成果将丰富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提供当代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第一手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研究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尽可能
10、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能为建构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才发展观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依据。需要的全面满足才可能导致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个体需要与个体发展之间的铁定规律,需要的不满足或被忽视是引发许多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目的,这就意味着要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政治、文化、社交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对于个体而言,则是心理上的一种体验。心理需要的研究为现代生活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指标,目的是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重视心理需求的研究,就是重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因而本研究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其次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研究能使大学生更加清楚地
11、认识自己的需求,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我、设计自我。“认识自己”是人类的重要使命,千百年来它既是哲学家冥思苦想的课题,也是心理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人们始终不渝探索人性斯芬克司之谜的象征。马克思曾说“需要即人的本性”,并指出每个人都是根据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而行动。马斯洛(Maslow指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认为“人是一种正在选择着、决定着、追求着的动物”。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亦把需要和人性联系在一起,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在他看来,情感是人性的本质表现,而需要则是对情感的感应。由是观之,透过人的需要可以认识人自己,人的需要是认识人自身的一把钥
12、匙。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研究对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发展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人的需要并不会自动地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它是以低层次需要的逐渐满足和高层次需要的引导为基础。随着物质资料的日渐富足,大学生的精神空虚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低层次需要满足后缺乏高层次需要的适当引导,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一些过度追求物质需要日趋蔓延的现象,譬如拜金主义;也出现了错误理解心理需要的情况,把爱慕虚荣、争强斗勇等当作满足心理需要的手段。因此作为高级需要的心理需要对低层次需要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总之,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研究,能为高校实施科学的教育和管理,在途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提供具体的借鉴、参考和指导。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
13、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掌握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了解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满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7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他们的合理需要并对其不合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文献综述1)心理需要的提出与内涵严格意义上讲,目前学术界、理论界对“心理需要”并没有给与应有的关注,更没
14、有标准化的表述。我们可从学界对“需要”的解读尝试对“心理需要”做一解释。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为了求得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需求,以保持其与环境的平衡。当个体对某种事物感到欠缺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并立即转化为需要,继而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付诸于行动,实现目标。北大陈志尚、张维祥教授认为:在哲学上,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
15、状态,一方面表示了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外部世界的依赖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示了有机体具有获取和享用一定对象的机能。反映在心理上就是欲望、希望、愿望和需求。这是有机体为了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事实上,需要是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它以人内部的缺乏或不平衡对客观条件具有依赖性,人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并且促使他去从事满足的行为。即人的本能和客观环境内外部刺激)导致某种需要的产生,进而使得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动机),有了驱动力,就要寻找目标,并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需要。可见,需要既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16、,又是实践活动的结果。据此,笔者认为,心理需要可理解为:需要主体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慰籍、满足,恢复其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对自身精神心理)感受的匮乏状态的反应。二、心理需要的特点1.价值性:就是需要主体用以评价满足需求的客体对自身的价值。客体本身的价值对需要主体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古希腊大数学家欧几理德在面对死亡时曾请求要杀他的士兵等他算完手中的题再杀他。而面对雅典民主派政权的宣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本来有选择生存的机会,可他却选择了死亡。这些例证所体现与印证的正是其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性。他们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灵魂,自己内在的心理需
17、要。在他们看来,这种精神追求心理需要)的价值,远远胜过生存时间的年轮。2.情感性:情感是人对他人及其事物亲疏的心理倾向和态度体验,反映为人的喜怒哀乐。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当人遭遇不幸时有一种得到他人同情和怜悯的心理需要;他人给予自己的情感本身能使人得到心理的巨大享受,会使人产生幸福感。同时,当人对他人或事物产生嫌弃、厌恶的情感时,会使人产生心理拒绝,远离对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人的主要心理需要正是情感的获得和施与。在人的心理需要中尽管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7
18、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感需要与物质需要不能绝对地分开,但是,它是与物质需要相异化的。3.间接性:物质的需要以直接占有物质为目标,而心理需要不是以物的实际占有为目的的,而是以物质对象及其属性在主体身上所引起的主观精神感受为对象的。马克思曾说:“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26 因为消费音乐获得的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快乐,而消费香槟酒获得的是物质上的快乐。精神心理)幸福在价值上远远高于物质幸福。马克思以自己一生的实践确证着这一真理。也正是因此,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间真诚关切的话语、鼓励的目光、会意的手势这种心理上的支持有时要远远胜过物质上的给予。三、心理需要的
19、分类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系统。因此,当我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目前,学界对心理需要的分类还处于朦胧探索阶段。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 RyanRichard M. 等人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以个体为出发点,把人类个体基本心理需要分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三大类。此外,西方心理学家麦克利兰、马斯洛、弗洛姆等都从不同的视角对此给予了或多或少的阐释,为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综合上述观点,我们暂且把心理需要分为两大类:自我需要和社
20、会需要。其中,自我需要包括独立需要、成就需要、优越感与支配的满足需要。社会性需要包括爱情需要、社会的承认需要。毋庸置疑,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是衡量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人类发展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但它们不是相互脱离而是相互渗透的,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可见,心理需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维度,它不仅关涉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关注人的心理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是21 世纪哲学和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2)国内外心理需求的相关理论1)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心理需要理论的演化需要范畴最早出现在易经需卦中。“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之道正是人生
21、之所必需。对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而言,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心理) 在英语中,心理与精神是同一词mentality mind)食粮上的需要,就意义上来说,后者又甚于前者。可见,需要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原始动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着人们对自身需要的理解、认识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从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到孟子的“食色,性也”到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出人们对需要的认识的深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7 页个人
22、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即从本能 自然)需要的认识逐步意识到社会心理的精神需要的存在。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人类最初对于自身心理需要认识的萌芽。在中国早期思想史中,对人的需要问题做出较为全面探讨和系统阐释的是荀子。他把人的需要概括为四个不同层次,即本能需要、享乐需要、政治权利需要、道德完善需要。荀子主张人们应满足前两层自然需要,但反对一味去追求。荀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人性视为恶的根源,进而要求人们节制欲望。从而明确后两个层次的需要才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可以称之为人的精神性需要,亦即心理需要。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晶。但遗憾的是,到宋明理学那里,却将荀子这种把人的需要视为恶的根源、用理性来节制人的欲望的思想发
23、展到了极端,提出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主张。如王守仁认为,“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毋庸置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追求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所提供的保障。需要的满足依靠理性来把握,但脱离人的物质需要而一味地强调精神、理性,无疑是天方夜谭。这种思想在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那里得到了修正。王夫之继承了人的欲望的传统观点,认为欲望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部分,他把欲望区分为“公欲”和“私欲”,并对此作了进一步分析从而肯定了人的欲望的一定合理性,推进了对人的需要的全面认识。他认为:“天下之公欲,即理也;人人之独得,即公也。道本可达,故无所不可
24、,达之于天下”。对于“私欲”,则要“遏欲”。“理,天也;意欲,人也。理不行于意欲之中,意欲有时而逾天理,天人异用也”。“为遏欲可以养亲,可以事天”。这种思想认识到清朝戴震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而戴震指出人的欲望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他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以易之谓理”。可见,古代东方圣贤们从其所在的特定历史出发,意识到需要是推动人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意识到心理精神性)需要在克服人的自我分裂,维护人之为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西方先哲们对需要的认识探索的经历与东方圣贤遥相呼应。2)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心理需要理论的举要在西方,
25、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起,西方先哲们就以其独特的睿智开始了对人的需要的不懈探索,从德谟克利特的“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因而,“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从苏格拉底的“情欲冷酷地支配着一个落入他们掌握之中的人”,它“实在是掩蔽在一层薄薄的快乐外衣下面的痛苦”。到柏拉图的灵魂说,无不在强调要用理性去控制人的需要,并指出人的精神追求是高于物质追求的。由此可见,中西方思想家在这种理性至上的需要原则上是何等的一致。无可厚非,这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过分强调精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马斯诺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报告 2022 马斯 人本主义 思想 大学生心理 需要 心理健康 关系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