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1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ppt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1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1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ppt(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1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考情分析,必备知识,课堂探究,即时演练,考情分析,必备知识,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玉米、甘薯,农政全书,国家统一,高产作物,2.手工业(1)农
2、村手工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3)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4)成就: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3、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3.商业(1)商业繁荣:商品结构: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长途贩运:区域间贸易发展较快。商业资本:社会上大量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群体: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和。(2)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农副产品,长途贩运,白银,徽商,晋商,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
4、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标志:出现“”“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保
5、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消极:强化了,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专卖制度,自然经济,2.“海禁”与“闭关锁国”,官方主持,海外市场,三、整体评价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课堂探究,探究主题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明清经济探析视角一农业的新特点材料一明代中叶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
6、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结论(1)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评述: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
7、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考题链接1.(2019全国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大运河沟通南北自隋唐以来一直存在,不能称之为“变革”,A项不正确。“明中后期”土地制度未作调整,即使有调整,也是全国性的普遍影响,B项不正确。张居正改革,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不会造成区域分工的影响,C项不正确。,棉花在明初引种山东,之后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到明朝中期,山东成为北方最重要的产棉区。东昌府地
8、处鲁西南平原地区,当地自然条件和黄河泛滥堆积而成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宜棉花的生长,加上靠近大运河,逐渐发展为山东的商品棉产地。元朝以来,江浙一带由于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发达,到明中后期,江南人口增长快,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大量人口从事民营手工纺织业,民营手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见,棉产区、棉纺织业区的区域分工是地区经济差异的结果,D项正确。答案D,视角二海外政策的转变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
9、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结论(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学术链接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
10、港、岛屿也多在闽、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深化拓展明朝的海禁与弛禁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海外民间社会开放时期。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
11、运。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后,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最好证明。,视角三商业与货币材料三明中后期,已经产生了一批以资本形式将财富投向商业的富商,并且按地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商业资本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出现了合伙经营。其中一部分商业资本还投向了手工业生产。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
12、,在商品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小买卖都用银来交易,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劳动力的价格也开始用银两计算。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问题(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结论(3)商帮出现;商业资本规模扩大;部分商业资本与生产相结合;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考题链接2.(2019全国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1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2021 高考 历史 通史 一轮 复习 课件 11 明清 时期 农耕 经济 辉煌 迟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