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docx
《2022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我没有用传统的讲解演示法去组织教学,而是采纳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怎样能让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的问题,我思索了好一阵子,曾作过这样的设计:圆锥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有关时,老师接着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时,估计有学生很快说出计算公式,因为有学生已看过书,这是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此时老师该怎么办?不让这些学生回答,这是对他们的不敬重,可能会打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假如让他们回答,势必会影响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因为他们原本是不知道这个结论的
2、,现在结论已给出,又何必苦苦进行探究?我反复地思索着,预想着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于是我确定提问:你能想什么方法自己去发觉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发觉公式的思索方法上,我想,小学生往往只关切结果,不留意思索方法和过程,既使看过书的学生,大多也未曾思索为什么会是这样之类的问题,这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视对探究方法的思索,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加强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景中,爱好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之中。实践证明,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始终是主动的探究者,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主动地建构计算圆锥体积的新知,而且
3、思索力得到有效的培育。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想探究性学习决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试误,否则将会出现形似探究,事实上还是讲解灌输的教学。我认为,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老师要将自己假设成学生,了解学生思维的实际状况,擅长将书本上结论性学问转变成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从而燃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情态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还必需引导学生关注探究的方法,赐予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提高主动获得学问的实力。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最近教学了圆柱与圆锥,内容包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并参加实践活动。从教材编写的层面上讲力图体现以下特点:1.结合详细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
4、学生经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缘由。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详细情境,激励学生进行视察,激活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学生经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详细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供应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2.重视操作与思索、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
5、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索、想象相结合是学生相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支配,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支配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学问、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绽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绽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终特地支配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探讨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
6、开,把改变形态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探讨圆柱体积的改变,引导学生发觉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相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经验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验“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接着渗透类比的思想,
7、再次引导学生经验“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过程。另外,教材还留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探讨,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学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学问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激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须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改变比较多,须要学生依据实际状况敏捷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激励学生
8、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学问的理解,体会数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相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看法。从教学层面上讲,我觉得要留意这么几点:1、让学生经验学问的生成,理解公式的由来。2、熟记相关公式和一些常见数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3、留意学问的拓展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1、(电脑出示一个透亮的圆锥)细致视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2、复习高的概念。(1)什么叫圆锥的高?(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
9、。(供应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评析: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详细化、形象化。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望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绽开探讨。问题一:狐狸贪欲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
10、?(假如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允吗?)问题三:假如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沟通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过渡:小白兔原委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允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评析: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体验,老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好玩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学生在推断公允与不公允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
11、,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沟通,在沟通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剧烈欲望。三、自主探究,操作试验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供应的试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觉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出示思索题:(1)通过试验,你们发觉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1、小组试验。(1)学生分6组操作试验,老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试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试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12、,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2)同组的学生做完试验后,进行沟通,并把试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2、大组沟通。(1)组织收集信息。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状况,老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2)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细致视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依据学生反馈的实际状况敏捷进行)(3)参加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的状况探讨: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试验得出这一结论
13、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试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3、诱导反思。(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试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渐渐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2)要求圆锥体积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5、问题解决。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允合理呢?它须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
14、形雪糕离去的画面。评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老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经验“再创建”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视察、试验、揣测、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数学活动,主动主动地发觉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殊是数学沟通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沟通,这种沟通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有的小组试验失败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加了体验的力度,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元认知实力。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
15、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2、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五、巩固练习,拓展深化(略)六、质疑问难,总结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究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回到童话情节。我们发觉三个圆锥形的雪糕换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雪糕公允合理,假如狐狸只用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和小白兔交换,而不使小白兔吃亏,那么圆锥形的雪糕应当是什么样的?协作用课件演示、总评1、摸得清,考虑周。老师能深化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问技能、情感看法,即学习起点实力分析得比较清晰。设计教案时,能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困难性,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
16、状况”,以顺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2、理念新,设计巧。老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详细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狐狸和小白兔换雪糕,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尽量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老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究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学问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重建构,促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
17、表征的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本节课在试验探究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觉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看法,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平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觉他们的试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照实验、沟通、反思、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涵,品尝到了探究胜利的喜悦。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驾驭了圆锥的相识和圆柱的体积基础上教学
18、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试验的方法发觉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教学的主线是:提出问题直觉揣测试验探究合作沟通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新课一起先,我让学生视察,先揣测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接着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用自制的学具去试验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通过反馈4种小组的试验结果,得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状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接着我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再次体验这一结
19、论。这一过程让孩子亲历教学验证,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自己很简单地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对圆锥体积建立了显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教学问题,起到了深化学问点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参加者,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学问,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胜利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索、会渐渐发觉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让一些学困生也有参加的爱好,让他们也能感受数学学习的欢乐,使他们懂得他们也可以通过玩驾驭到数学的学问。但在教学之后感觉到
20、缺憾的是:学生动手实力太差,不能按要求制作学具,试验时出现差错;还有个别学生不能主动参加试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意识较差,以后在教学中应在这些地方对学生加以指导;另外,个别学生计算实力太差,计算精确率低,而且个别学困学生对于一些须要敏捷推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的把握,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较简洁和较低的层面上。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遗忘乘1/3,因此,以后须要加强训练。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六年级的学生对立体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相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圆锥体和圆柱体的联系和区分,引出圆锥体的特征,进而分散了难点。在讲授体积公式时,我设计的试验环节,把学习的
21、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可以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在学习中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学问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学问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觉学问的探讨者。基于以上的相识,我很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手制作圆锥体,培育学生的空间概念,自主探究圆锥体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这节课为学生供应了详细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和思索的情境,把老师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看法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觉冲突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节课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
22、手、动口、动脑,主动思索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感知的冲突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索,摒弃错误,发觉真理,实现由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觉要学习的东西,能够主动地被同化,因而简单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有独立的思索,有小组的合作学习,有猜想,有验证,有视察,有分析,有想像,使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学问,发觉规律,实际应用,从而获得胜利的体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课前,我给每组学生打算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
23、圆锥体各一个。课堂上组织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们有的将圆锥中装满沙倒入圆柱中;有的将圆柱中装满沙倒入圆锥中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沟通中,学生常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业时不留意“等底等高”条件,错误率也很高。反思:老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导出公式,给学生打算学具,只让学生来体验得出结果的一部分操作。这样做截断了学问的本源,学生忽视了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的相识,因而对发觉的规律相识不全面,最终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时也错误百出。其实,老师可以让学生打算“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4组来装沙操作。这样的探究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圆锥 体积 教学 反思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