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3).doc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3).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木块、钩码、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大烧杯、镊子、抹布、课件、小刀等小组实验:一
2、块马铃薯、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试管夹、滴管、药匙、食盐、白糖、碱面、蒸发皿、镊子、100ml烧杯1个、50ml烧杯2个、搅拌棒、抹布、记录表等。【学情分析】从课前调研看,学生应该学会并使用过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但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并不是特别清楚;其次,学生在制作溶液方面的训练也较少。再次,授课班级学生在探索沉和浮的内容上,也不是很全面。这些都是因教材版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让教学设计和准备更加细致,也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容易猜到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
3、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通过“冲突情境”引入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肯定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因受到的浮力不同,浮沉状态是不一样的。比如,把木块放入水中会浮上来,把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那它呢?这是什么?(土豆)恩,学名叫做马铃薯(板书 马铃薯),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同学们预测一下它是沉下去呢还是浮上来呢?(学生回答沉,就放入2号杯中。嘿嘿一笑,不好意思,你错了。板书: 浮。如果学生回答浮,就放入1号杯中板书:沉) 我们再试一次看看?咦,它怎么样了?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换顺序。2、通过演示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引出问题课件出示。同一块马铃薯,为什么
4、出现了不同的浮沉状态呢?(学生发现两次放入的杯子不是一个。)是杯子的原因吗?(不是。如果非有学生认为是就用备用的空杯子演示解决)那是什么原因?(如学生直接回答是水不一样。从这里开始)如果这两杯中都是普通的水,那同一块马铃薯能出现不同的浮沉状态吗?(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出杯中液体不同;或学生答放了东西,教师:你是说溶解了物质吧?如学生回答溶解了盐,则你能肯定是溶解了盐吗?)。不管怎样,但它们都是液体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件出示课题,补充板书完成课题。3、进一步激趣:咱们把装有让马铃薯沉下去的液体的烧杯定为1号杯,装有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的烧杯定为2号杯。那咱们怎么证明这两杯中
5、的液体不一样?(那咱们怎么证明液体里有没有溶解物质?)学生回答:用实验证明,要追问什么实验、怎么做等。学生回答:看(不容易看出来)闻(用扇闻,也不是特别明显)尝(在科学实验及研究中,一般我们是不能用品尝这种方法的,不卫生更不安全)加热(要追问原理依据。对,加热的方法可以让水迅速蒸发,分离出溶解在水里面物质的结晶。)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老师已经在1号实验盒里给大家准备好了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试管夹、滴管、小烧杯等,我们用这些仪器进行实验验证。2、请组长拿出1号实验盒,各组根据实验器材研讨实验方法。老师把我这的1、2号烧杯中的液体,倒入你们的1、2号小烧杯。3、大家研究好了吗?(好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3 年级 下册 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 液体 中的 沉浮 教科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