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实践应用题解答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小学生实践应用题解答能力.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提高小学生实践应用题解答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系统性较强、较为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问题。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社会实践题、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从小学生解题的做法来看,小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现象有:一是不经过思考,就目解题,套用类型,乱套算法;二是完成任务就好,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
2、出发,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用自己的话说,养成解题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相联系的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
3、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大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的强度,即采用“按序说”、“用自己的话说”和“交汇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按序说。 按序说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即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按题目条件顺序说和从问题找条件说,培养顺序思维和逆向思维,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三年级种树棵,四年级种树是
4、三年级的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再进行第二次“顺逆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题时,也可进行顺逆说的训练。如“个比个多多少?列出算式“”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的意义,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用自己的话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
5、,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已知“与的比是”,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与的比是;()是的;()是的;()比少;()比多;()是份,是份,一共是份,等等。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交汇说。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
6、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二、换个方向,让学生解题时更灵活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
7、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粒,小圆吃了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同题异问”、“同题异解”和“变换条件”。 同题异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
8、,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男生有多少人?()全班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同题异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米的路,前天完成了计划的,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天);( )(天);()
9、()(天)。 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米当作一条路(用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天);()(天);(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变换条件。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米,从楼到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米”和“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层只有段间
10、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针对解题模式的干扰进行变题训练。如学生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求合做工作时间,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解题模式“()”。我们可将条件中的时间改变成分数形式。如“一项工作,甲独做小时完成,乙独做小时完成,如两人合做要多少小时完成?”如老师不提醒,学生绝大多数会把“小时”和“小时”当作工效,仍然列出算式“()”来解答(实践统计,第次这样的错误率在以上)。又如学生学过等分除法应用题后,往往见“分成几份”就“用除法计算”。在学生掌握等份除法计算方法后,也要注意变题训练。如设计类似题“粒水果糖分成份,最少的份是多少粒?”可淡化消极的
11、“”思维定势的干扰。因为“”计算错了,其实最少的份是粒(题中并没有要求平均分)。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结合实际,让结果更准确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1、把握生活实际,呈现数学生活价值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
12、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于难理解的题,要增添一些与之数量关系相同,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先解熟悉的题,再解生疏的题。如要解答:“某专业户要种一块平方米的果树,行距米、棵距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可首先补充另一题:“在一块平方米的操场上
13、站队做操,每两排纵队之间相距米,前后两人之间相距米,按这样站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因两题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贴近学生生活的补充题,再解原题,迁移自然,默化易成。 做好错误分析,破解个人弱点。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融汇贯通,异中求同。 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像计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比如“个苹果吃了个,还有几个?”除用这种“应用题”的形式描述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式“?”来描述,也可以用一句话“减的差是多少?”或一幅线段图(或实物图)来描述。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生活的阅历、求学的精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