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行程问题教学反思_3.docx
《2022行程问题教学反思_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行程问题教学反思_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行程问题教学反思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依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注意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节课的设计,留意遵循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动身,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创设学生的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然后再提: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深什么?引起学生对已有学问的回忆,为以后的学习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2、给学生供应充分发挥的时空。开展小组探讨,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面对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其中,敬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育学生的自信念,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子。3、重视学问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实力的培育。老师创设性的运用教材,在生活当中学习、运用数学学问的意识和实践实力的培育等教化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分层练习中的闯三官:帮我找到合适的答案、我会编题、你可以任选一题解答,这些练习既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又培育了学生应用数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实力。由于学生以前这一类问题接触得比较少,对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娴熟,还要多加强练习。行程问题教学反
3、思2在数学应用题中行程问题是常见的,这节课我把行程问题中学生易忽视的问题、难理解的的问题作为重点来分析。行程问题所需的条件就是,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入手,同学们从家来到学校,走这段路程须要肯定的时间,你的速度是快是慢?这些问题都须要我们去计算。不管时间、速度、路程怎样变它的关系式都是 路程=速度时间小明家在学校的西边,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2米,小华家在学校的东边,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5米,从小明家到小华家须经过学校,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分析:条件、(1)小明速度是每分钟走12米, 条件 (1)小华速度是每分钟走15米,(2)小
4、明时间20分钟, (2)小华时间20分钟,中间量:小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 中间量:小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 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1220=240(米) 1520=300(米)问题: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明家到小华家的路程240+300=540(米)1220+1520=540(米)运用乘法安排率(12+15)20=540(米)用文字表达算式: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和(学生表达)答: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540米?有了这样的基础给学生逐步增加难度。假如小明现去小华家已经走了10分钟想起忘带了故事书,返回家中
5、取,再到学校和小华碰面,这时从小明家到小华家共多少米?学生的解法:1012+540=660(米)说明思路:就是说小明多走了是10分钟的路程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动身,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学问点是相距 两人的路程和=两地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两地的距离。引领学生怎样敏捷的运用数学公式。行程问题教学反思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殊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始终以来是大家不断探讨和探讨的问题。本 节课探讨的是行程问题,课本教材上只支配了一道例题(相遇问题),我先让学生一起回顾了行程问题的基本学问
6、及类型,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然后讲课本P20 例3,和P21做一做。然后进行课本P21练习,这三个题同时进行,让学生黑板板演,小组探讨,然后对学案P18,3,4进行了练习。分析找寻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画图分析,另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寻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渐渐驾驭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反思本节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找寻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驾驭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学生如何读题,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如何抓住关键的语句,
7、如何找寻等腰关系等。但 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太注意启发引导,始终在担忧课程的进度,不敢放手让学生活动和沟通,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觉,而是干脆告知他们追击问题和 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究。而是一味地引导、启发,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能自己解决问题,但假如让他们自己分析,相互探讨,哪 怕是错了再进行订正,学生对学问的驾驭会更坚固。行程问题教学反思4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对结构特点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各个要素(运动方向、运动时间、运动结果)和其数量关系(两人的路程和=两地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时间=两地的距离)有了初步的相识,但是还比较肤浅,对相
8、遇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须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此,我把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定为本节课的学问技能目标,另外,留意到五年级的学生因其心理、生理缘由,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普遍存一个马虎大意、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故把培育学生细心、仔细特性品质作为本节课的情感教化目标。把分析数数量关系(两地的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教学时,首先,以视频出示两个人小挚友的运动画面,让学生视察后进行沟通、描述运动特点。过这个环节,触动学生的脑海里再次呈现两人相遇情境,学生通过沟通与描述,把看到的感性相识:两个小挚友相碰了,上升到理性相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方向
9、:相向、时间:同时、结果:相遇),顺势让学生依据已获得的信息,自编相遇求时间问题并独立解决,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为下面解决新问题作好学问打算。这个环节,简洁流畅,呈现方式敏捷,也遵从教化构建主义学,恰当地迎合了学生相识的心理特点。本节课另一个可取之处是:学问、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探究新知时,先让学生进行视察、对比找出两道题的异同,通过探讨、沟通找出数题关系(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个别汇报思路,集体订正。对于学困生,引导思索:两人同时走一分钟走多少米?两人同时走270米,几分钟可以走完?同时指导学生画图帮助理解,让不同层次
10、的学生达成共识: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胜利突破难点。随后,先让学生进行仿照练习,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再出示变式题,更进行一步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实力,培育学生的学问技能。最终出示生活情境:星期一,小明去上学,因走得太急马虎太意,当他走到离家500米时,才发觉数学课本放在家里,此时小明爸也已发觉,怎么办才能让小明最快拿到数学课本呢?让学生对此生活情镜进行探讨,利用刚学的学问技能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相遇求时间问题。让学生把用学问解决习题的技能上升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实力,数学生活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这个环节,能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尝
11、试、探究,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情感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意图我把培育学生仔细、细致的特性品质这个教学目标放在开放性题后,让学生经验解决这个生活小问题体会到,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只要我们仔细、细致就可以避开,要求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应当细致、仔细、踏实,教学时,因时间关系,这个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在得到落实。二是,学生的动与静处理不够成熟。教学时,在小组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后,应当让学生静下来,给足时间,让学生回忆和思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造诣的凹凸就是在于你能不能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2、”两个过程交汇融合,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为此,须要我们老师在教化教学中不断反思,想方设法让心灵碰撞出火花。在这个平台上,心与心的“碰撞”往往是才智的源泉。行程问题教学反思5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驾驭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千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验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阅历,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肯定关系,这些学问、实力及阅历为学生驾驭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供应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困难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
13、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驾驭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理念:1、以学定教,老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有多大爱好、能否自主突破、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帮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动身点与着力点。2、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
14、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主要是从“速度”这个难点也是关键点入手,“限速80”的标牌,让学生初步感受车的速度就是车行驶的快慢,了解速度的单位是“千米/小时”,揭示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参加热忱。二、主动参加,认知概念1、引探:“3小时行驶240千米,超速了吗?”这里主要让学生自主视察、比较、推断、沟通,依据生活阅历作出推断。引导学生计算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通过计算自行车、飞机、宇宙飞船的平均速度,让学生比较“千米/小时”、“千米/分”、“千米/秒”三个单位,自主小结出“速度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行走的千米数”。2、延展:学生了解“速度”之后,
15、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实际,“闪电和打雷”和“赛场上鸣枪起跑”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问题的存在,本节课学习的学问是有用的。3、提炼: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炼出三个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这样的学习顺其自然。4、练习:用学习的数学学问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计算南通到北京的时间”、一个是“计算家到学校的距离”。在呈现这些题目时,改变了形式,如:计算“南通到北京的时间”,一起先学生发觉不能计算,缺少已知条件,再经过思索,发觉了缺少“路程”和“速度”两个已知条件,这样的过程比简洁列式计算更加能使学生驾驭运用今日所学的数量关系,接下来依据老师供应的距离和三种工具行驶的速度计算时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
16、时还可以渗透依据条件优选方案的数学思想。5、拓展:从形成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到单价数量=总价、每盘苹果数盘数=苹果总数,这种“一乘二除”的形式学生是比较熟识的,将今日学习的新知与旧知练习,更能将数学学问形成一个系统,就如“乘法是个筐,好多东西里面装”。整个教学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估计、揣测与尝试,并通过线段图直观协助理解,帮助学生从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育了学生探究的精神、探究实力以及分析、思索、解决问题的实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念。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觉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相识速度的概念,总结出速度与路程、
17、时间的关系,建立这个数学模型,从而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通过举例体验速度,让学生体验“生活到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增加了学生的数感。本节课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还不够明显,学生归纳数量关系的时候放手不够,学生主动探究的爱好也没有得到激发,值得我接着反思和探讨。行程问题教学反思6今日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类问题,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还算顺当,首先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好,能正确列表整理信息,可能由于平常老师有话线段图分析题目的习惯,以前有的题目他们也曾画图解决过一些应用题,尤其是思索题,有的同学可能是平常的耳闻目睹,所以画线段图基本没有多少问题,有的也只是细微环节上的,如少标注运动方向
18、,或没有把相对应的路程按时间分段等,于是在指导画线段图上我花的时间并不多,原先在上课前我去找过同规老师曾做过的行程类课件,想把直线相向行走、相背行走、追击问题,环形相背行走、及追击行走等演示给学生看以加强学生对行程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惋惜没找到,于是上课前在发觉线段图的画画不成问题后,我在可始增加了让学生演示各种行走放式及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上,在学生演示,学生描述行走方向、数量关系中学生能把课中涉及到的直线相对、相背及环形相背行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晰了。应当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行程问题教学反思7在新授行程问题的时候,尝试用新基础的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这样或那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行程 问题 教学 反思 _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