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对地理的爱好,没有爱好对地理学习影响很大。然后就是要努力,不放弃。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 书目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其次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
2、般行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 外部条件 平安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相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其次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供应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供应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3、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改变和黑子改变周期有肯定的相关性;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
4、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来周期:一个回来 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改变 2.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3.产生四季和五带
5、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推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改变的推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缘由地球不透亮、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缘由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
6、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改变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 7.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计算原理: 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 地方时计
7、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推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计算: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
8、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 标自转方向,推断晨昏线 2. 定日期: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 时间计算: 找特别时刻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9、,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推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昼夜长短改变规律 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
10、昼。 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极昼极夜范围的改变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起先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起先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 纬度改变: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改变:夏至日,
11、太阳直射北回来线,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的改变。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
12、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 。 4. 黄赤交角与回来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来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假如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来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来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13、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改变 横波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逝,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2. 地球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改变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
14、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宇宙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相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一般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地球的特别性) 宇宙环境的缘由: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
15、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缘由:相宜的日地距;相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剧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缘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
16、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积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改变: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
17、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来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安排改变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来年为周期,在南北回来 线间来回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改变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改变?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改变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改变: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
18、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改变: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改变: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学问点详细的总结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
19、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限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限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缘由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缘由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缘由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旁边海疆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行星地球)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