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一、理清思路,理解内容第一段 ,以“ 固本思源 ” 为喻,说明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重要性。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 十思 ” 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 ” 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引出正题: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这样的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 挑衅 ” 口吻,正是
2、“ 忠言逆耳 ” 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 人君 ” 地位高, 责任重大, 如果 “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 “ 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 ” 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 照应前面, 又充分利用了“ 木” 与“ 水”的比喻。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居安思危 ” 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 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 思国之安 ” ,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 作者以 “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设问, 引出更为具体的
3、分析论证,指出 “ 殷忧 ” 与“ 得志” 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 ,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 振聋发聩, 令人警觉。第三段 ,提出 “ 居安思危 ” 的具体做法,即“ 十思 ” 。“ 十思 ” 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
4、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 虚怀若谷, 从谏如流; “ 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是说“ 兼听则明 ” ; “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是说 “ 偏听则暗 ”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 ” 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 十思 ” 的好处,描绘出“ 垂拱而治 ” 的政治
5、理想。其中提到的“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即 “ 用人 ”“纳谏 ” 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 “ 贞观之治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二、 疑难问题探析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答: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 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 居安思危
6、” ,“ 戒奢以俭 ” ,那么就像 “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 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 ,告诫太宗 “ 竭诚以待下 ” 。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 竭诚待下 ”的两种结果。 “ 竭诚以待 ” 下,则 “ 吴越为一体 ” ;不 “ 竭诚待下 ” ,则 “ 骨肉为行路 ” 。因此,要善待 “ 下” ,否则,君主之“ 舟” ,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2. “十思 ” 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答:这“ 十思 ” ,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
7、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 积德义 ” 有关,是 “ 积德义 ” 具体作法。 “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是对 “ 十思 ” 的总结。只有积了“ 德义 ” ,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 十思 ” 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答: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 十疏 ” 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 “ 垂拱而治 ” 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 十思 ” 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
8、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 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溢 ”“乐盘游 ”“忧懈怠 ”“虑雍蔽 ”“惧谗邪 ”“恩所及 ” ,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 十思 ” 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 “ 严法治国 ” 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 法制 ” 不是问题
9、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 竭诚以待 ” 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 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 y ,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
10、。(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年 10 月版)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提示: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 十年长患 ” 来比喻 “ 隋氏之乱 ” ,以 “ 疗治且愈 ”“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来说明 “ 告成天地 ” (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
11、“ 引喻凯切 ” ,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三、 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 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 固本疏源 ” ,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 殷忧 ”“竭诚” 与“ 得志 ”“傲物 ” 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 十思 ” 的本能欲望 (或反应 )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
12、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四、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1古今异义根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古义:指树木的根。例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元首今义:不仅指帝王,也指国家最高领导人。古义:帝王。例如:凡昔元首。(谏太宗十思疏) 以为今义:认为。古义:是 “ 以之为 ” 的省略,即 “ 把它当做 ” 。例如:乐盘游,则思三
13、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2.一词多义(1)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 “ 怎么 ”)项王曰: “ 沛公安在 ?”( 疑问代词 “ 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养生 )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 (2)信信者效其忠 (诚实 )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 忌不自信 (相信 ) 烟波微茫信难求(副词。实在;确实)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任凭;随意) 杳无音信 (书信;信息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
14、谁何(可靠 ) 欲信大义于天下(sh ,通 “ 伸”)(3)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求 )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 (4)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整顿,训练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 乱” 相对 ) 3.积累下列虚词的用法(1)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修饰,地 )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来 )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1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用来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 “ 已” ,已经 )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相当于 “ 而”)(2)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 呢”“吗”)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助词,表反诘语气。相当于“ 呢”“吗”)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 啊”)美哉我少年中国乎(助词,用以加强语气,相当于“ 呀 ”)(3)所乐土乐土,爱得我所(处所;地方
16、)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 的事物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 所 :表被动 ) 整体感知:一、体会作者怎样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解析: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古代论说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先秦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围绕一个中心,通篇设喻;有的开篇第一句就设喻,然后才引出本意。这个传统手法,为后代文人所继承和发展。本文就是一个范例。文章提出“ 十思 ” ,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开篇没有把这个中心论题直接提出来,没有谈国,也没有论政,而是先设置了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17、源” ,然后才引出本意:“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接着以一个 “ 凡” 字,襄括历史的教训,言守成之君因为既得志而极易纵情傲物,丧失民心,自然引出“ 十思 ” 人君 “ 积德义 ” 的具体内容。全文因论设喻,以喻明理,顺理成章,堪称历代谏书中的佳作。二、体会本文的论证特点。解析:反面论证,对比论证又是本文较为突出的特点。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就从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 居安思危 ” 、“ 戒奢以俭 ” ,那么就像“ 伐根以求木茂 ” 、“ 塞源而欲流长 ” 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段作者列举历史上的君主“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告诫太宗 “ 竭诚以待下 ” 。对“ 竭诚待下 ” 则“ 吴越为一体 ” ;不“ 竭诚待下 ” ,则 “ 骨肉为行路 ” 。因此,要善待“ 下” ,否则,君主这个“ 舟” ,就有倾覆的危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