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高考化学重要资料分析情况总结全套汇编.doc

收藏

编号:255701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2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0
12
金币
关 键 词:
年度 高考 化学 重要 首要 资料 分析 情况 总结 全套 汇编
资源描述:
,. 高中化学总复习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 概念及转化关系 变化 ↑ ↑ →产物 反应物→ 还原剂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变化 氧化剂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 ↓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 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氧化还原反应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双线桥: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单线桥: 电子 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 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 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配平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强弱比较 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氧化剂: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①、活泼的金属,如Na、Al、Zn、Fe 等; ②、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SO2等 还原剂: ③、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H2S等 ④、元素(如S、Fe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 、C、Si等。 概念: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离子互换反应 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 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类型: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2O3、SiO2) 中学常见的难溶物 碱:Mg(OH)2、Al(OH)3、Cu(OH)2、Fe(OH)3 生成难溶的物质:Cu2++OH-=Cu(OH)2↓ 盐:AgCl、AgBr、AgI、CaCO3、BaCO3 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2Ag++SO42-=Ag2SO4↓ 发生条件 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Ca(OH)2+CO32-=CaCO3↓+2OH-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2O、CH3COOH、H2CO3、NH3H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2、SO2、NH3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H 单位:一般采用KJmol-1 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 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 表示方法:放热反应△H<0,用“-”表示;吸热反应△H>0,用“+”表示。 燃烧热:在101KPa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H+(aq)+OH-(aq)=H2O(l); △H=-57.3KJmol-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 |△H|<57.3KJmol-1 原理: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反应热的微观解释: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 定义:表明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意义: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 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1atm可不注明; 方程式 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 书写方法 ③、△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H对应,△H以KJmol-1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④、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之间用“;”分开。 盖斯定律: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 按物质类别 和种数分类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C+AB 按化合价有无变化分类 和种数分类 复分解反 AB+CD=AC+BD 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特征、本质、分析表示方法、应用 按实际反应的微粒分类 和种数分类 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本质、特点、分类、发生的条件 按反应中的 能量变化分 分子反应 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放热反应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吸热反应 燃烧热 中和热 物质的量 ①、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②、符号:n 物质的量 ③、单位:摩尔、摩、符号mol ④、1mol任何粒子(分、原、离、电、质、中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 ⑤、、架起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联系的桥梁。 ①、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符号NA ③、近似值:6.021023 ①、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 基本概念 气体摩尔体积:②、符号:Vm ③、单位:Lmol-1 ①、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 摩尔质量:②、符号:M ③、单位:gmol-1或kgmol-1 ④、若以gmol-1为单位,数值上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物质的量 ①、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②、符号:c(B) ③、单位:molL-1 ①、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作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同温同压下: 阿伏加德 罗定律及 其推论: ②、推论: 同温同压下: 同温同体积下: Ⅰ、气体休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标况下: ③、运用: A气体对B气体的相对密度: Ⅱ、摩尔质量M(或平均摩尔质量) M=22.4Lmol-1ρ, =M(A)ф(A)+M(B)ф(B)+ ф为体积分数。 ①、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物理量的换算关系: 物质所含粒子数N 化合价 NA NA M M 化合价 物质的量n 电解质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质量(m) 96500Cmol-1 Vm(22.4L/mol) 96500Cmol-1 Vm(22.4L/mol) 电量(C) 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 Vm △H Vm △H V气体体积(非标准状况) 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KJ)Q V(溶液) V(溶液)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A)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关系及其它 ②、物质的量与其它量之间的换算恒等式: ③、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伯龙方程): PV=nRT 或 (R=8.314J/molK) ④决定于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微粒的大小 1mol固、液体的体积 决定于 物质体积 微粒的个数 1mol物质的体积 决定于 微粒之间距离 1mol气体的体积 ①、溶液稀释定律:溶质的量不变,m(浓)w(浓)= m(稀)w(稀);c(浓)V(浓)=c(稀)V(稀) ⑤、溶液浓度换算式: ②、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w换算式: ③、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④、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 主要仪器:量筒、托盘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溶液的配配制: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 识差分析:关键看溶质或溶液体积的量的变化。依据来判断。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决定原子种类 中子N(不带电荷) 同位素 (核素) 原子核 → 质量数(A=N+Z)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决定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具体表现形式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编排依据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七主七副零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ⅦA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ⅦB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 ④互相置换反应 依据: 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 ①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素的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金属性或非金属 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性强弱的判断 ④互相置换反应 ①、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Na>Mg>Al;非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如:SiCl>Br>I。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一,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Cl2分子的m(Cl2)=2.657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诸量比较: 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 (原子量) 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Ar(Cl)=Ar(35Cl)a% + Ar(37Cl)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丰度的乘积之和。 注意: 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定义: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即: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或核素) 同位素 ①、结构上,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特点: ②、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不同; ③、存在上,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的原子(个数不是质量)百分含量一般是不变的(即丰度一定)。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 ①、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②、存在:离子化合物(NaCl、NaOH、Na2O2等);离子晶体。 ①、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不同原子间 ②、存在: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Na2O2); 共价键 分子、原子、离子晶体。 分子的极性 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 存在 2、分类 极性键 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 非极性键 非金属单质 相同原子间 ③、分类: (孤对电子) 双方提供: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的来源 单方提供:配位键 如:NH4+、H3O+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金属单质、金属晶体中。 决定 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空间构型 决定 分子的稳定性 键能 3、键参数 键长 键角 4、表示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后两者适用于共价键)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影响因素: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①、定义: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 ②、形成条件: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H之间(NH3、H2O) 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④、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F-—HF-—HF-—H←代表氢键。 氢键 O O H H H H O H H ⑤、说明: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 双原子分子: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O2、H2、Cl2等。 举例: 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O3、P4等 分子极性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CO2、CS2(直线型)、CH4、CCl4(正四面体型) 极性分子: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 双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HCl、NO、CO等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 如:NH3(三角锥型)、H2O(折线型或V型)、H2O2 非晶体 离子晶体 ①构成晶体粒子种类 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固体物质 分子晶体 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①构成微粒:离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③举例:CaF2、KNO3、CsCl、NaCl、Na2O等 NaCl型晶体:每个Na+同时吸引6个Cl-离子,每个Cl-同 结构特点 时吸引6个Na+;Na+与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CsCl型晶体:每个Cs+同时吸引8个Cl-离子,每个Cl-同时吸引8个Cs+;Cs+与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 离子晶体: ⑤说明: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离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 ②、离子晶体固态时一般不导电,但在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可以导电; ③、溶解性:(参见溶解性表) 晶体晶胞中微粒个数的计算:顶点,占1/8;棱上,占1/4;面心,占1/2;体心,占1 ①、构成微粒:分子 结构特点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 ③、空间排列:(CO2如右图) 分子晶体: ④、举例:SO2、S、CO2、Cl2等 ①、硬度小,熔点和沸点低,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性质特点 ②、固态及熔化状态时均不导电; ③、溶解性:遵守“相似相溶原理”:即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 ①构成微粒:原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 ③举例:SiC、Si、SiO2、C(金刚石)等 Ⅰ、金刚石:(最小的环为非平面6元环) 结构特点 每个C被相邻4个碳包围,处于4个C原子的中心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原子晶体: Ⅱ、SiO2相当于金刚石晶体中C换成Si,Si与Si间间插O ⑤说明: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原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 ②、一般不导电; ③、溶解性:难溶于一般的溶剂。 ①、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结构特点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 ③、空间排列: 金属晶体: ④、举例:Cu、Au、Na等 ①、良好的导电性; 性质特点 ②、良好的导热性; ③、良好的延展性和具有金属光泽。 ①、层状结构 结构:②、层内C——C之间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 过渡型晶体(石墨): ③、空间排列:(如图) 性质:熔沸点高;容易滑动;硬度小;能导电。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 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 ①、单位:mol/(Lmin)或mol/(Ls ) 说明: 化学 反应速率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如: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ρ不变) 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 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①、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度: 则慢。 ②、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的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 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压强: 反之则慢 ②、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①、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温度: 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外因: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 c、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 ①、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 a、具有选择性;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 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 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 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 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①、定义:mA(g)+nB(g) pC(g)+qD(g) ②、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 ③、影响因素:温度(正反应吸热时,温度升高,K增大;正反应放热时,化学平衡常数: 温度升高,K减小),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无关。 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④、用途: a、Q=K时,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 b、Q>K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 向正向进行。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 化学平衡: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 v(正)>v(逆)  向右(正向)移 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v(正)c(OH-) 酸性 PH<7 水溶液的酸碱性:c(H+)=c(OH-) 中性 PH=7 c(H+)7 抑制电离:加入酸或碱 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加入活泼金属,如Na、K等; 促进电离:加入易水解的盐,如NaAc、NH4Cl等; 升高温度。 表示方法:p H=—lg(H+) 适用范围:浓度小于1molL-的稀酸或稀碱溶液。 pH试纸:用干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并跟比色卡比较,确定该溶液的PH值。 石蕊: (红) 5.0 (紫) 8.0 (蓝) 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酚酞: (无) 8.2 (粉红) 10.0 (红) 及其变色范围 甲基橙: (红) 3.1 (橙) 4.4 (黄) 甲基红: (红) 4.4 (橙) 6.2 (黄) cc(H+) cpH Cc(OH-) cpOH pH+pOH=pKw C(H+)c(OH-)=Kw pH=-lgc(H+) c(H+)=10-pH pOH=-lgc(OH-) c(OH-)=10-pOH pH计:精确测定 溶液的pH 换算关系: 两强酸混合: 混合: 两强碱混合: c(OH-)混=c(H+)混=Kw/c(OH-)混 →pH 强酸强碱混合: 强酸 HnA c(H+)=nc(HnA) pH值 单一: 计算: 强碱 B(OH)n c(OH-)=nc{B(OH-)n} 弱酸 HnA c(H+)=c(HnA)α(HnA) 弱碱 B(OH)n c(OH-)= c{B(OH-)n}α{B(OH-)n} 混合前 混合后 条件 两强等体积 pH1+pH2≥15 pH1-0.3 pH1>pH2 速算规律: 混合(近似) pH1+pH2=14 pH= 7 pH1+pH2≤13 pH2+0.3 pH1>pH2 pH之和为14的一强一弱等体积相混 结果:谁强显谁的性质。 实质:盐中弱(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分子或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条件:①、盐中必有弱离子 ②、盐必须能溶于水 ①、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弱均水解、不弱不水解。 规律:②、弱的程度越大,水解的能力越强。 ③、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④、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 特征: ①、属可逆反应,其逆反应为酸碱中和(符合化学平衡规律); ②、水解程度一般微弱,且吸热。 内因:盐类本身的性质 相同条件下,同浓度的 Na2CO3>NaHCO3 (碱性) 影响因素: Na2CO3 >NaAc (碱性) ①、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变大; 外因 ②、浓度的影响:稀释可促进盐类的水解,浓度越低水解程度越大; ③、pH的影响: NH4++H2O NH3H2O +H+ 加酸抑制,加碱促进。 NaAc Ac-+H2O HAc + OH- 强碱弱酸盐:Na2SO3 (分步) SO32-+H2O HSO3-+OH- 单水解: HSO3-+H2O H2SO3 +OH- 盐类的水解 强酸弱碱盐:NH4Cl NH4Cl +H2O HCl +NH3H2O AlCl3 (应分步但简为一步) Al3++3H2O Al(OH)3+3H+ 分类 ①、常见易双水解的离子组合: Al3+与CO32-、HCO3-、S2-、HS-、AlO2- Fe3+与CO32-、HCO3-、AlO2-、(S2-、HS-主要发生氧化还原) 双水解: NH4+与AlO2-、SO32- 能进行到底不用可逆号,用等号,沉淀、气体一般要标出: 表示: 如:2Al3++2CO32-+3H2O =2Al(OH)3↓+3CO2↑ ②、表示: Al3++3AlO2-+6H2O= 4Al(OH)3↓ 一般不用“=”,用“ ”的如: NH4++Ac-+H2O NH3H2O +HAc NH4++CO32-+H2O NH3H2O +HCO3- ①、首先指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再决定如何水解; 说明: ②、某种盐溶液只有一种离子水解,水解程度小,一般用可逆号,不用↑或↓; ③、多无弱酸阴离子分步水解,多元弱碱阳离子只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8年度高考化学重要资料分析情况总结全套汇编.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57014.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