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汇总题库与规范标准答案(全).doc

收藏

编号:255780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5.7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0
8
金币
关 键 词:
年度 尔雅 通识课 国学 智慧 汇总 题库 规范 标准答案
资源描述:
*-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公元前551年 2. 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鲁国 3. 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甲骨文、铜器铭文 4. 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诗经》、《周易》、《尚书》 5. 《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6. 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7. 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1. 《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20 2. 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 107次和24次 3. 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左传》、《国语》、《楚辞》 4. 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天跟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自我关系 5. 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6. 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7. 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8.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君子的内涵 1. 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仁 2. 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世说新语》 3. 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 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妻子的保护之心、对孩子的保护之心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5.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 6. 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君子之道 1.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的?孔子 2. “泛爱众而亲仁”是以下哪个学派提出的?() A、佛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3. 以下哪些君王是通过好的德行政策的推行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爱戴?尧、周文王、舜、禹 4. 从心态上讲,成为一个君子必定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5. 从思想上讲,成为一个君子要清正刚毅。 6. 孟子曾说君子最好的品德就是刚毅木讷。√ 广义《春秋》与狭义《春秋》 1. “吾见百家春秋”中的“吾”指的是谁?墨子 2. 现在流传下来的《春秋》是哪个地方的?鲁国 3. 《春秋》这本书中一共记载了春秋的多少个国君的事情?12 4. 在《春秋》这本书中加载中是按照怎样的一个时间顺序记载的?年时月日 5. 在我国古代时期,“春”和“秋”指的是朝聘的两个重要时节。√ 6. 古代墨子是一个史官出身。 7.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成为社会上所普遍推崇的东西。√ 春秋三传之别 1. “行人辞令”中的“行人”指的是哪类人?外交官 2.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这句话出自以下哪本书?《公羊传》 3. 以下哪些战役在《左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崤之战、城濮之战、鞍之战、长勺之战 4. 《春秋》成熟的比较早,是对《左传》中一个史实的补充和说明。 5. 行人辞令是中国政治史上和外交史上重要的资源。√ 6. 在春秋三传中的《左传》是从一个经学的角度来阐述的。 如何读《春秋》 1. 以下哪部典籍是强化了君权对国家的控制,因而深的武权时期天子的喜爱?《公羊传》 2. “例莫名于《公羊》”是以下哪位古人对春秋三传的评价?胡文定 3. 从史学的角度而言,对《春秋》的品读主要是先从以下哪部开始入手?《左传》 4. 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的评说有哪些?左师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经 5. 《谷梁传》属于鲁学,是纯谨细微的。√ 6. 古代不同的人都对春秋三传进行了评价,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7. 在读春秋的时候我们都是直接以读经为主。 《尚书》中的“古文经”与“今文经” 1. 《周易》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伏羲 2. 伏生曾为秦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奴的时候将诗书藏于哪里?墙壁中 3. 在伏生多少岁的时候还在齐鲁之间传播《尚书》?80多 4. 汉初伏生将《尚书》传给了哪些人?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 5.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政书,也是五经里面最容易读的一本书。 6. 一本书其传承的环节越多,传抄的的环节越多,则传承下来的经书的改变则越大。√ 7. 对待前代文学经文的解释的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尽量忠实于原著,二是尽量把原著的意思进行升华和阐发,让其服务于现实。√ 《尚书》的流传 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出自谁之口?孔子 2. 在西汉时在拆以下哪位古人的房子时曾发现过一本《尚书》?孔子 3. 由鲁恭王所发现的一本《尚书》还有以下哪些别称?《孔壁本》、《家传本》 4. 我们先进看到的《尚书》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今文尚书》、《周礼》 5. 在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学的人有很多,学成的人也有很多。 6. 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 《尚书》的中心思想 1. 《尚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哪些内容?治国的经验 2. 文王之德中最重要的一个根本的特征是什么?仁 3. “平章百姓”中的“百姓”指的是什么?百官 4. 整个《尚书》的礼仪中包括以下哪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 《尚书》与《国语》相比,在所记录的内容方面更正式、更重要。√ 6. 在周朝时期,在治理天下时采用的是通过王室来分封到各地,建诸侯。√ 周朝在灭掉商朝后,其提出一个说法指出商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殷不用旧。√ 《尚书》《周礼》中更多的是讲一种亲亲的关系。√ 《尚书》的治国之道 1. 推崇大禹学说的是以下哪一学家?墨家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有情”这句话出自哪里?左传 3. 中国的很多观念实际上是在《尚书》时期就已经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商朝的经验的总结。错 4. 《尚书》中曾提出对于政策以及一些措施一定要经过几番好好的讨论才能确定。√ 诗到《诗经》 1.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基本上是由谁创作的?贵族 2. 孔子闻“召月”是在哪里听到的?齐国 3. “颂”的生成具有哪些方式? 早期的颂是慢慢积累的、后期的颂是经过加工和改编的 4. 在古代时期,“诗”和“歌”指的就是同一个问题。 5. “徒歌”指的是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 6. 《诗经》在早期的传播时是音乐和歌词结合起来一起传播的。√ 《诗经》的编订 1. “述而不作”是哪家学派的原则?儒家 2. 以下哪些人是事鬼谷子? 苏秦、张仪、庞涓、孙膑 3. 到了汉朝《诗经》形成了哪几种流派?齐鲁韩毛 4. 我们现在用的诗经基本上都是韩诗。 5. 王洛宾收集了大量的新疆民歌,例如《大阪城的姑娘》等。√ 6. 《尚书》有两种指向一种指的是大雅小雅,一种指的是现今的《诗经》。 风、雅、颂 1. “比其音律”中的“比”是什么意思?附加、加上 2. 《送元二使安西》是谁写的?王维 3. 以下哪些作品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创作的? 《考盘》、《及时隐逸》、《及时享乐》 4. 在《诗经》中曾这样对孔子评价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5.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一种是从其功能上的解释,一种是从其性质上进行解释。√ 6. 在《毛诗序》中写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赋、比、兴 1. 研究《诗经》的人分为两派,一派把诗当成“经”,则另一派把诗当成什么?诗 2.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句话出自哪里?《诗经》 3. “朝廷之音,宗庙之音”分别属于以下哪种?雅、颂 4. 以郑樵为代表的对风雅颂的评价是从其功能上进行的。 5. “赋”中的描写解释的是外在的样貌和特征。 6. “比德”指的是用自然界一种美好的东西直接来比喻。√ 孟子生平与孟子理论 1. 以下哪位学者把孔子的学说更加学理化、系统化和具体化?孟子 2. 逍遥游出自以下哪本书中?《庄子》 3. 以下哪些篇章属于《孟子》中的篇章?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 4. 《孟子》是最早列入到儒家经典中的书籍,也是最受争议的一本书。 5. 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6. 作为一个人,其最本质的属性不是社会属性,而是自然属性。 孟子对儒学思想的发展 1. 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义的是以下哪位学者?孟子 2. 人的道德人的善良都是人心境的产物成为了思孟学派的一个主张。√ 3. “法”是一种感情的外发,是一种感情的流露。 4. 诸子学说的建构是来自于社会,关注于社会,目的是服务于社会。√ 从内圣到外王 1.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出自哪以下哪部书籍?《孟子》 2. 儒家学说的基本起点是什么?内圣外王 3. 在“礼”中的“四非”包括以下哪些?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4. 在儒家学说中的“仁义”中,“仁”主要讲的是人的内心,而“义”则主要讲的是人的外在。√ 5. 儒家思想是从行为上来改变一个人。 6. “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孟子》的内在要求 1.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书籍?《孟子》 2. 在孟子的学说中,民主主要建立在哪些原则基础之上的? 人人平等、君臣对等、民贵君轻 3. “民主”这一思想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有一些萌芽的趋势。√ 4. 在我国古代时期,孟子是反对“陪臣执国命”,而孔子则是支持这一主张。 5. 孟子这种仁政的思想在《尚书》中称为王道。 天命与人性 1. “天命之谓性”出自以下哪本书?《中庸》 2. 对于“天命”这一说法中,哪位学者认为有天但反对有命?墨子 3. 古代时期对天的看法有哪些? 主宰之天、道德之天 4. “天可以主宰万物”这一观点在以下的哪些书籍中也有所体现?《尚书》、《大雅》、《小雅》 5. 人能够成为人类的根本就是儒家学派所说的“能群”。√ 6. 按照法家学派的观点来理解性则指的就是善念。 《中庸》里的儒家思想 1. 以下哪位学者认为善念就是人的本性的善?孟子 2. “慎独”是哪个思想学派提出来的?儒家学派 3. 以下哪些历史上的君王是有为或有道之君? 李世民、宋仁宗、唐太宗 4. 从儒家观点来看,有道和无道都是道的体现。 5. “欲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理需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称为“人的自然属性”。√ 6. 儒家的道是站在天地人的角度来看人,道家的道是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 《中庸》的内在含义 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下也”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书?《论语》 2. “教”一方面讲的是自我的教育,另一方面讲的是国家层面的教化。√ 3. 在儒家思想中“自省”指的是用一种标准进行反省,而不是以道德的形式。 4. 动态平衡指的是在两者或多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点,在同样的一个距离。√ 《中庸》的修炼之道 1. 懒惰而行之不属于《中庸》中为人做事的三个方 2. 属于《中庸》的要求的是笃行、明辨、博学 3. 修养过程是指“诚明”,讲教过程是指“明诚”。√ 4. 慎独自省要求人要有戒备之心,也要有警惕之心。√ 5. 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听天由命是正确对待天命的态度。 《周易》的基本概况 1. 《周易》形成时间最长。 2. 《尚书》是从《尧典》开始记录 3. 《周易》的“易”的意思有三个:变易、不易、简易 4. 群经之首当属《周易》。√ 5. 《周易》中八个基本的卦分别是:乾、坤、震、艮、坎、离、兑、巽。√ 《周易》的内容蕴涵 1. “地”在《周易》中指的是地域 2. 读《周易》要抱着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视角。 3. 《周易》具有培养人的含蓄万物,兼容并包的胸怀的作用。 4. 《周易》总结了周文王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包括对宇宙的认识。√ 5. 《周易》就是本占卜之书。√ 《周易》值得借鉴之处 1. 中国哲学强调量变,是因为道被当做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层面。 2. 读《周易》时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的精神。 3. 《周易》讲的德行就是对人的一种勉励 4. 化境就是一种在变化中达到的一种最完美的状态。√ 《周易》与人生修养 1. 读《周易》具有培养协理三才()的境界的作用。 A、超凡 B、大气 C、包容 D、广博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2. 秩序意识是《周易》这本书里边所体会出来的一种精神。 3. 人在《周易》中起了关键作用。 4. 乾卦和坤卦讲的是人和神。 5. 《周易》里只有两个卦讲天和地。√ 《大学》的基本概况 1. “新”在“新民”中的意思是革新。 2. 四书的第一篇是《大学》,其原因是由于《大学》准确概括了儒家的宗旨。 3. “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光明和温暖。 4. “小艺”是指大家所熟悉的六书。√ 5. 大艺并不是说个人的修养,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的核心内容 1. 能够担当治国利民的大任才是儒家所说的“君子”。 2. 贤良的人相惜就是“英雄相惜”的意思。 3. “新民”的意思是?改变自己 4. “静”在“定而后能静”中指的是安心做事。√ 5. “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 《大学》的核心思想 1. “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安定,心安理得。 2. “虑”在“安而后能虑”中指的是思虑周祥。 3. 格物指的就是明理。√ 4. 八个发展步骤可以使一个人成长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讨论中国人性的一个本源是“正心”。√ 《大学》的具体要求 1. 物我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儒家强调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两个方向。 2. “治国”就是管理一个小诸侯,并把他治理好。 3. “正心”指的是,每个人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心性。 4. 五达道在《中庸》里边讲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 5. 《大学》里讲端正是原则,忠正是方向。 领导力的内在要求 1. 老子曾说过: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2. 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是《新君主论》中的主要内容。 3. 领导干部要具备的素养是知识、能力、修养。 4.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 识人之术与自我提升 1. 法家所说的“因性说”的“因”是顺着的意思。 2. 管理的问题叫做“气度”。 3. 中国文化中的两个用人策略:一是用人之长、二是用人之短。 4. 思路是由格局决定的。√ 5. 儒家学说的“化性说”的意思不是指法律约束。√ 儒学与领导力 1. “疏通知远”是指通透而周全。 2. 与孔子的“仁”、孟子的“义”不同的是,荀子讲究的是礼。 3. 《孝经》把人分成五等人,天子是第一等最高的。√ 4. 儒家学说是关于守天下的学说。√ 5. 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儒家有:仁、义、礼、法。√ 儒学的具体要求 1. 放权指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要抓住要害。 2. “易良”在“广博易良”中的意思是能够把道理讲清楚。 3. “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 4. 一方面“敬”是敬人,另一方面“敬”是敬事。√ 5. 道家学说讲“人往低处走”。√ 道家、佛学与领导力 1. 道家的思路是“谦退是保身之法”。 2. “涵容”就是要去包容别人。 3. 山、卜、命、相、医是道教的五门学问。 4. 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结合而成了中国的管理之法。√ 5. 道学讲“寡色欲以养肾气”。√ 法家、兵家与领导力 1. “仁 智 信 勇 严”出自《孙子兵法》。 2. 权威指的是法家的“势”。 3. 兵家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是:“仁、智、信、勇、严”。 4. 属于法家的治国策略的是任法于贤、司法于官、明法于国。 5. 法家的用人术:“实能、专任、易制”。√ 礼的含义 1. 在唐代之前,《礼》指的是()。 A、《礼记》 B、《周礼》 C、《礼仪》 D、《仪礼》 我的答案:C 得分: 0.0分 2. 在中国文化中,《礼》起的是宪章的作用。 3. 《礼》是综合天道人情形成的。 4. 在唐之后,《礼》才称为《礼记》。√ 5. 《仪礼》、《周礼》和《礼记》合称为三礼。√ 礼的来源 1. 《礼》的起源是禁乱。 2. 对先祖的怀念是《礼》。 3. 《礼》的教化功能有:成为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 4. 与法不同,礼是一种社会规则,是约定俗成的。√ 礼的建构 1. 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上是2种。 2. “礼别异”、“乐合同”是一个政治化概念,强调的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功能。 3. 《仪礼》的功能和《周礼》的特点是“礼”的一个概念。 4. 人与人能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不是“礼别异”的含义。 5. 社会中建立人际关系的两种方式分别是礼、乐。√ 礼的精神 1. 三省六部制是跟《周礼》借鉴的。 2. 对礼的规范进行概括而成礼制。 3. 礼的秩序是对早期官员的一种管制。 4. 礼是从动机上去进行约束。√ 5. 前代周朝的影子在《周礼》这本书中有所展现。√ 老子学说的特点 1. 王官之学的下行是诸子之说形成的来源之一,读书的普及是另一来源。 2. “德莫若让”是指谦让是最好的德行。 3. 经学的学说在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起着主导作用。 4. “动”在“动莫若敬”中指的是一举一动。 5. 九流十家出自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道”的内涵 1. 彼此心里知道,不用计较于语言了是“得意忘言”的含义。 2. 古代的史官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 3. 《国语》、《左传》中引用的史官的话不是史官脱口而出的,而是代代相传总结出来名言。 4. 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含义。 5. 《老子》是尹喜请老子在函谷关写就的。√ “道”与“德” 1. 德经相对于道经来说更多地体现在不同属性。 2. 规定性的特质就是老子所说的“德”的含义。 3. “自然”一词在“道法自然”中指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4. “五德始终”是指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每种物都有自身的德。√ 5. 与道教的不同的是,道家尊重自然,不去改变自然界。√ 退守是大智慧 1. 在古代中国,黑格尔辩论法被称为朴素辩证法。 2. 退守并非一味地退让,而是一种策略。 3. 老子所说的慈,是指天地有仁心,对老百姓有恩惠,而老百姓体会不到。√ 4. 好像什么事都不做,但却把什么事都做了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5. 退守大智慧能让人心情逍遥,心性快乐。√ 从老子到庄子 1. 天性和人性在《庄子》学说中被认为是冲突的。 2. 《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用大量物象、形象、故事、神话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3. 神人、智人和真人是庄子对人的三种分类。 4. 庄子提倡的一种很自然的思想是“游于逍遥”。√ 5. 《庄子》主要是围绕“道法自然”来展开的。√ 《庄子》的内涵 1.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本性。 2. “心斋”是在讲回到你的本性。 3. “通”在“同于大通”中的含义就是对这个社会彻底地明白了。√ 4. 与子学关注个体不同的是,经学关注的是人的群体。√ 5. “心斋”是心性逍遥的前提。√ 《庄子》的心性逍遥 1. 道生万物是齐物论的理论推导。 2. 关于对天下的治理,庄子认为首先要顺应天下,然后才能治。 3. “顺应天下”在庄子学说中,一方面是指顺应民心,另一方面是指顺应传统。 4. 顺物自然是说人完全按照外在的特点来生存,而不要去强求。√ 5. 万物有灵说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他的灵气存在,有他的神灵存在。√ 墨家主张与儒家的争辩 1. 好学而博是庄子对墨子的评价。 2. 尚贤、非命、明鬼、尚同等属于墨家的思想。 3. 接受并追随墨家思想的人主要是侠客和工匠。 4. 墨家思想在社会稳定的时候能极大的发展,在社会松散的时候很难继续发展。 5. 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与《墨子》 1. 《墨子》各篇又分为上中下三篇,内容大同小异。 2. 亲近能够成就事业的人就是指“亲士”。 3. 墨家“大同社会”的思想被儒家学派吸收了。 4. 儒家吸收了墨家的“大同”。√ 5. “尚同”指的是上下同心同德。√ 《墨子》的内容 1. 关于国家的兴衰繁灭,《墨子》认为有7个方面的原因。 2. “义政”中讲到,天下食者众,而耕者寡,今天下莫为义。 3. 墨子将人们分工为: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4. 法天之说是《墨子法仪》篇的主要内容。√ 《墨子》的思想 1. 佛商是做商人的最高境界。 2. “天志”、“明鬼”的理念的作用是对帝王、达官贵人的监督权。 3. 在墨家的思想中,明鬼与“天志”相对应。 4. 节葬是指用生者的钱来厚葬死者。 5. 孔子的《论语》中提到了“天命”。√ 法家治道之思 1. 王室的内部秩序是用礼来维持的。 2. 不属于商鞅治国三套理念的是人道。 3. 实行霸道的第一步是兵刑合一。√ 4. “帝道治国”是以刑政为主,仁政为辅。 5. “礼制“就是把天下系于一个人身上,“法制”就是把天下系于一套制度。√ 法家法制之思 1. 我们说的“依法治国”,是指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 3. 甘谷县是中国最早的县。 4. 法制是“以法来治理国”。√ 5. 法家的法制是由国君和贵族制定制度,只有平民百姓去遵守。 法家法制之道 1. 《宪法》不属于《法经》中的内容。 2. 商鞅变法内容分为:“正名、职分和定一”。 3. 立法、执法,普法是法律的三个基本问题。 4. 商业是商鞅变法的重点。 5. 正名就是指把国家官员循名责实。√ 《韩非子》的精神内核 1. 论道德而舍刑赏不属于韩非的变法主张。 2. 弃古法新是商鞅在立法时提出的原则。 3. 商鞅在建立法规时提出“道法天成”。 4. 法律假定人性是恶的。√ 5. 韩非认为,“申子未尽于术;商鞅未尽于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年度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汇总题库与规范标准答案(全).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557807.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