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 四、关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的问题今本文子以“老子曰”开篇是贯穿全书的特色,也是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键性差别之一,这里的问题在于“老子曰”出现的时间。王利器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添加“老子曰”字样,盖自开元年间始也。他的证据是日本古钞本群书治要及日本天明五年尾张国刻末,其引文自章头提行另起者,率未冠以“老子曰”字样。而唐玄宗时敦煌卷子中有“老子曰”出现。笔者认为,“老子曰”这种格式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北魏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文子的身世好像特别明晰。前人已证文子与计然是孑
2、然不同的两个人,而李暹文子传所言文子“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和今本文子以“老子曰”为主的形式以及为十二篇的结构正相吻合,郡斋读书志又曰:“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已于今篇次同,其析之欤?”是不是李暹造作了一个新的文子而又借为“文子”立传来掩人耳目呢?无论如何,李暹所见到的文子已经和今本基本一样,也就是说,“老子曰”与“老子遗言”互为注脚,无可辩驳,它出现的下限,应当是李暹见到文子的年头。郡斋读书志中说:“李暹师事僧般若支流,盖元魏人也”。群书治要本为各种书籍的节录和摘要,把那些明显不属于道德经范围的内容收录其中,而去掉“老子曰”子样最自然不过。曾达辉先生认为,文子在南北朝和
3、唐初尚有异本,到唐代天宝元年(742)封文子魏通玄真经後,老子语录形式的文子便定于一尊。(8)笔者深以为然。李唐王朝在很长时期内以道教为国教,唐太宗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唐玄宗封文子为通玄真经之外,还把文子和老子、庄子、列子一道列入科举教化体系,并置博士、助教、学生员讲习这些经典。文子在唐代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确定和它通篇皆有“老子曰”有极大关系。还有些学者通过今本文子所引老子之言接近于马王堆帛书本甚至郭店竹简本而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但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今本文子和淮南子相对应的上下文中,淮南子引用老子的哪句话,今本文子就引用哪句话,只不过个别字词略有出入而已,而且往往是关键的语词都和
4、通行本(王本)一样。如前文所述,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一样的地方,假如淮南子没有引老子而今本文子引了老子,往往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由此更可以证明今本文子的抄袭。五、关于文子被引用的问题笔者始终以为淮南子也有可能称引了古本文子的一些内容,但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先秦至汉初思想资料的汇编,许多内容在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甚至论语中找到源头。随着探讨的深化,我们可以发觉竹简文子和淮南子之间的一些干脆关系。0198以壹异,知足以知权,疆(强)足以蜀立,节竹简文子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财,人之豪
5、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素书正道苟行以伪,则其知足以移众,强足以独立,此奸人之雄也,不行不诛。说苑指武明于天道,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淮南子泰族训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信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
6、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守职不废,处义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人豪也。文子上礼这些材料相互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发觉,淮南子综合了多种材料,而今本文子在和淮南子基本一样的前提下出现了几处纰缪,首先是漏掉了“信足以一异”,其次是“豪”、“杰”的依次颠倒。再有是以“明于天地之道”概括“明于天道,察于地理”,以及“者”、“而”等虚词的省略等细微环节上的差异。今本文子“智足以知权”和竹简文子一样,但是又漏掉了“强足以独立”。这种状况说明今本文子和竹简文子异大于同,而今本文子和淮南子却是同大于异,这个例子可以清晰地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须要考虑一种状况,就是
7、0198号竹简不是古本文子中的内容,而是类似于一起出土的“儒家者言”。不管怎么样,它的内容为淮南子所部分称引是牢靠的,但比照之下,还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十)中列举了文子被诸多文献所“取”的状况,李学勤先生业已指出,这些古书都没有明说征引文子,原委是谁袭取谁,难于证明。有些文句是流行的格言,也可能为大家所共用。然而,参考文子中的上下文,和淮南子加以比较,并核实其他的文献,我们发觉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是难以翻案的。“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王氏认为荀子取之。这句话在今本文子上德中是第3章第5小节,该章共有92小节,其中前16小节完全见于淮南子说山训,后面的76小节完全见于淮南子说林训。淮南子的材料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