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 《春秋》 全国通用.doc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 《春秋》 全国通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 《春秋》 全国通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秋的语言艺术春秋是春秋时期新出现的历史散文文体,记事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总共二百四十二年,全文一万六千多字。它按照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某事的方式记载历史大事,记事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春秋的语言艺术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精心用词,寓褒贬于词语之中。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资料图片春秋用词拿捏十分精准,在什么场合下该用什么词,作者都有特别的讲究。例如,春秋隐公八年载:“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春秋谷梁传解释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当事国双方没有经过事先安排,不期而会,叫做“遇”,这种“遇”符合当事国双方的愿望。
2、春秋隐公九年载:“冬,公会齐侯于防。”春秋谷梁传解释说:“会者,外为主焉尔。”“会”是一国诸侯应另一国之邀而相见,具体地说,此次鲁齐之会的主导方是齐国,鲁公是应齐侯之邀而在鲁国防地会见。同样是两国君主相见,春秋根据不同情境而选用“遇”“会”这两个字,准确地记载了春秋时期两次国务活动,前一次宋、卫两国不期而遇,彼此轻松愉快,后一次则是鲁公应齐侯之约会见,想来不会轻松。这种用字的分寸感在春秋中随处可见。例如,春秋襄公九年载:“九年,春,宋火。”春秋公羊传解释说:“曷为或言灾,或言火?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宋国失火,但是灾情不重,所以春秋用“火”而不用“灾”。又如,春秋襄公十二年载:“春,王三月,莒
3、人伐我东鄙,围台。”春秋公羊传解释说:“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伐而不言围者,非取邑之辞也。”春秋先用“伐”后用“围”,表明此次莒人夺取了鲁国的台邑。在记载各国军事行动方面,春秋尤其体现出用词的准确性。春秋用于记载军事行动的词语有“克”“入”“伐”“取”“围”“败”“战”“侵”“灭”“溃”“平”“袭”“歼”“堕”“获”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对春秋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词语作了一些阐释:“入者,内弗受也。”(春秋谷梁传隐公二年)“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春秋谷梁传隐公五年)“粗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
4、(春秋公羊传庄公十年)“春秋敌者言战。”(春秋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有时只要看春秋用了什么词,就可以知道交战双方的军情。如春秋襄公八年载:“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春秋公羊传解释说:“此侵也,其言获何?侵而言获者,适得之也。”“侵”字记载郑国兴师侵蔡,“获”字记载郑国轻易俘获蔡国公子燮,说明蔡国防御松懈不堪一击。春秋在词语顺序上认真推敲,什么字应该用在前面,什么字适宜放在后面,都有认真的考量。例如,春秋襄公二十三年载:“秋,齐侯伐卫,遂伐晋。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春秋公羊传说:“曷为先言救而后言次?先通君命也。”春秋先用“救”字表明叔孙豹是奉鲁君之命而“帅师救晋”,再用“次”字记载鲁军
5、的驻扎行动,以此表明春秋支持鲁国公室的立场。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春秋僖公元年的记载:“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春秋公羊传解释说:“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春秋记载齐桓公救邢是先用“次”后用“救”,这是因为此次救邢是齐侯亲自帅兵,不存在“先通君命”的问题。通过词语次序的安排,春秋维护了伸君屈臣大义。语序安排最精彩的例子是春秋僖公十六年的记载:“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春秋公羊传解释说:“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记载陨石是由“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秋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春秋 全国通用 小学语文 课外 拓展 阅读 全国 通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