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复习提纲.docx
《武汉大学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汉大学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复习提纲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复习提纲 1.我国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2.中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特点: 一、组织形式闾里制、里坊制(唐)、街巷制(宋)、北京四合院形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 二、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均种植绿化,甚至私家园林,城市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 三、建筑单体遵循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在质量、规模、形制等方面相差很大。 3.邻里单位的来源:为适应美国1920年后,汽车时代来临及城市大规模郊区化,是中产阶级梦想的产物。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
2、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塑造适合小汽车的空间尺度以及宜人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空间,是邻里单位设计的核心理念。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1)城市主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 2)邻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设成尽端式和曲线形,并采用轻荷载路面,使内部保持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建筑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密度每英亩10户,形状应该考虑孩子步行上学不超
3、过半英里(0.8千米); 6)邻里单位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邻里单位的特点:1)城市交通不得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与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5)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与当时资产阶级搞阶级调和和社会改良主义的意图相呼应。 4.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的比较:规划原则和邻里单位很类似,在建筑群体布置上,扩大街坊强调周边式,呆板一些;邻里单位强调自由式,活泼一些。 5.居住小区:英国提出新村,前苏
4、联提出居住小区,都是加大城市干道的间距,扩大邻里单位或扩大街坊的范围,增加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福利设施,开辟绿化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统一称为居住小区。 居住区:将四五个或更多的小区组织起来,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包括商业中心和文化福利中心),这样的住宅区称为居住区。 社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6.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方法:TOD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一般不超过600米)为半径的范围内,包含着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内容的复合功能社区。TND模式基本单元是邻里,
5、邻里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规模为16-81公顷,半径不超过400米。可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在3分钟步行范围内,到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仅5分钟的步行路程,内部街坊间距为70100米。 7.新城市主义的原则:1)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行人为基本尺度的道路系统对外开放,构成住区基本的网络结构 2)商业、住宅等明确的住区边界是创造领域感和归属感必不可少的条件 3)尺度适宜的住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住区中心(集中商业、邮局、社区活动中心)是创造可识别的场所的关键4)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是创造丰富多彩的住区生活的基础 5)多样化和对外开放的社区公共空间可以提升整个社区
6、的品质 6)公共参与应成为居住区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让开发决策变得可预知、公平、节约成本;尊重历史模式和当地的文化 7)不同建筑应对应不同的建筑处理、风格和景观设计,建筑多样性成为社区环境的关键。 8.居住区的分级: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7、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居住区的组成要素:1)物质要素自然要素指居住区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特征;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工程及室外工程。2)精神要素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 10.居住区的功能要素:(1)居住功能(2)公共服务(3)交通功能(4)游憩功能。 11.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人口规模受到总户数和户均人口数量的影响,户均人口是影响人口规模的关键指标。用地规模在指标体系上受到人均居住用地控制
8、指标的控制。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居住区内土地使用强度越高,其用地规模越小,土地使用强度越低,用地规模越大。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1)公共服务设施(2)城市管理体制(3)基地自然条件(4)城市规模。此外,居住区的规模还受到住宅层数、城市道路交通的格局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和相互平衡的结果。 12.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形成的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制度与组织完善的社会实体。居住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环境设施、社会文化、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征的生活共同体。邻里,是指在一定地域的相互靠近这一自然条件
9、基础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戚、朋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居住社区的构成要素:地域、人口、生产生活设施、组织制度、共同的社会文化。 居住社区的构成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以及运营四大系统。 13.居住区规划结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其他(以街道或里弄为单位组织居住区)。 院落 14.空间结构等级: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10、;独立居住小区、独立居住组团。 15.居住区规划布局基本形式:片块式布局(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的布置。优点:相对独立,容易分期,管理方便,分区明确,特色鲜明。缺点:空间呆板,人性化差,设施共享性差);轴线式布局(将居住区周边可利用景观通过轴线引入,一定空间要素沿轴线布置,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中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居住空间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的布置手法。优点:利于布置中心公共绿地。缺点:通风,采光不好,朝向不好,有压抑感,部分户型不好处理);集约
11、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或整体空间);隐喻式布局(将住宅组合中过程表现一定的寓意,形成有特色的居住场所);综合式布局。 16.决定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地理纬度:高纬度的北方地区比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在同一条件下达到同样的日照标准难度大的多城市规模大小 17.日照间距:为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正面间距)保持一定的距离。分为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L=a*(H1-H2) a:日照标准间距系数,H1前排建筑屋檐标高,H2:后排建筑底层窗台标高。L=
12、b*L b: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 住宅侧面间距:低层、多层不得小于8米,高层不得小于13米。 18居住区通风:建筑本身:与建筑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向有关建筑群: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方式以及通风的方向有关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区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有关 19居住区噪声:主要来自城市交通和各种生活噪声。防治目的:消除噪声源、将噪声隔离开来。住宅群体噪声防治措施有:利用临街建筑、绿化、地形防止噪声。 20公共空间:是供给居住区共同使用的场所。常常占据着居住区内中心地带或主要出入口。包括道路广场、中心公园、文化活动中心、商业中心等。DH比为1,封闭,为4开敞,广场。
13、 半公共空间:具有一定公共空间,是邻里交往、游憩的主要场所。 半私密空间:是私密空间渗入公共空间的部分。常常成为幼儿活动场所。 私密空间:属于住户或私人所有的空间,不容他人侵犯,空间封闭性、领域性极强,一般指住宅底层庭院、楼层的阳台与室外楼台。 21居住区建筑群规划布置原则:功能:满足日照、通风、密度、间距等要求,使居住环境安静、舒适、方便、安全,又使得居民联系方便且便于管理。经济:土地与空间的合理使用,选定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合理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空间、方便施工。美观:建筑物单体造型、色彩,群体的空间组合以及绿化环境小品等整体设计,运用美学原理,创造和谐、幽美、明朗、充满生活气息及个性的居住
14、环境。 22居住区住宅组群的平面组合形式(画图): 行列式:平行排列、变化间距、交错排列、单元错节、成组改变朝向、扇形排列。 整齐的住宅排列在平面构图上有强烈的规律性,但形成的空间往往单一呆板,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兵营式布置,多考虑住宅组群建筑空间的变化,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周边式:单周边、双周边、自由周边。 可以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是部分住宅朝向较差,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噪声级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 点群式:规则布置、自由布置,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但在寒冷地区外墙太厚
15、对节能不利,而且识别性较差。 混合式:三种基本形式结合地形等因素,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组成自由灵活的空间布置。 23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有助于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P95-109 24公共服务设施构成:按照功能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大类设施。 25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居住区级:整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3-5万居民,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商业服务、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 小区级:基本生活公共服务设施,满足1-1.5万居民,配建托幼、学校、综合商业服务、文化
16、活动站、社区服务 组团级:基层生活服务设施,满足300-1000户居民,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便民店。 26千人指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水平以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控制指标。 服务半径: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居住区级800-1000米,小区级400-500米,组团级150-250米。 27使用频率: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较小,以组团为单位配置,宜分散布置必要而非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大,集中布置。 28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原则:集中于分散相结合:集中,将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集中布置;分散,服务半径小的项目:托幼,使用性质要求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大学 城市 详细规划 设计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