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1).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地球的形状执 教 人:任家学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材简析:1.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时,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首先,
2、教材以介绍事实的方式说明,人站在地球上,由于视野受限能观察到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也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全貌的。接着,提出:“人类是怎样逐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材依次向学生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2.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地球形状、大小概念,为教材下一步学习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以及地表的变迁等内容打好基础。本课涉及的知识包括地理、历史、物理等诸多学科,内容较丰富。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但知识面不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对于六年级来说已经积
3、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地球仪、自制小船、多媒体等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教师课件出示谜语)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板书:地球的形状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曲折过程1.谈话:
4、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板书: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了解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出示图片,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2)出示图片,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3)我国东汉张衡的浑天说。(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说。(5)提问:既然古代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3.观察实验“进出港船只”活动(1)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猜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1 六年级 上册 科学教案 2.1 地球 形状 苏教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