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pdf





《2022年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概念毒理学( Toxicology) :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 (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 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 的科学。(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2、toxicology) 机制毒理学 (mechanistic toxicology) 管理毒理学 (regulatory toxicology) 从整体实验到替代实验,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 (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毒性( toxicity) :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中毒
3、 (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 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毒效应( toxic effect) :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损害作用( adverse effect) :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
4、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非损害作用 (non-adverse effect) :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选择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 :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适应: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速发性毒作用:某
5、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局部毒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毒作用继续存在。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特异质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选择性毒性产生的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细菌、青霉素)(2)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百草枯、肺)(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磺胺类药物的发明)(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肝、肾再生能力强,脑、神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6、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再生能力弱)靶器官(target organ)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特点:一种毒物可以有几个靶器官,不同的毒物可以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 : 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 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
7、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易感生物学标志: 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剂量: 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毒物的量。给予剂量: 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内剂量(吸收剂量) :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暴露特征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暴露特征包括暴露途径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染毒期限包括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实验。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可
8、统称为重复染毒试验。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 、 “有或无”来表示。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现称剂量 -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 S 形曲线。剂量 -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 ,现
9、称剂量 -质反应关系( 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 -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剂量-反应关系是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实验研究(微观) :用实验为人类提供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等资料,结合人群接触水平对化学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 体内实验 * 体外实验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试验毒理学体外试验优点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
10、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 (如哮喘 )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易于控制暴露条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如:性别、年龄、遗传特征等和其他调控因素饮食等) 能评价机制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如:机制,代谢) 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点耗资、耗时多(多为回顾性 ),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 (发病率,死亡率) 耗资多较低浓度
11、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 50) 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 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 :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 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 的数值越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
12、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阈剂量:又称最小有作用剂量(MIL ) ,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安全限值: 为保护人群健康, 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种介质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暴露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间接的有害作用。制定安全限值的前提是必须从动物实验或人群调查得到 LOAEL 或 NOAEL 。暴露范围( MOE )越大越好。安全范围(MOS)越小越好。毒作用带( toxic effect zone) :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
13、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 (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 : 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 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 (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 :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 值大,说明Limac 与 Limch 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
14、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第三章外源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 生物转运( biotransport ) :是指在ADME 这四个过程中,外源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即都是外源毒物穿透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与性质不发生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2、 ADME 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3、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 : 是指外源
15、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即外源化学物形成新的衍生物的过程,所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所以又称为代谢转化。4、 外源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毒物的固有毒性和剂量、毒物到达靶器官的数量以及在靶器官存留的时间。5、 剂量包括 外剂量、 内剂量和靶剂量; 靶剂量指到达靶组织的可与特定器官或细胞交互作用的外源毒物和 (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对于外源毒物所致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起决定性作用。6、 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 : 是指研究外源毒物的数量在ADME 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7、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转
16、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 (主要出选择题)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外源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毒物由生物膜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终止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滤过 (filtration)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依靠生物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流体静压的作用。 (eg:肾小球、毛细管)特殊转运 (special transport):外源化学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主动转
17、运 (active transport) :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特点: 1、转运系统对于外源化学物的结构具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某种结构特征的物质才能被转运。 2、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存在转运极限。3、使用同一转运系统转运的外源化学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4、需要消耗能量,代谢抑制剂可以阻断转运过程。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外源毒物,利用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所以又称为载体扩散;膜动转运( cytosis transport) :胞饮和吞噬:液体或固体外源毒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将被包围的液滴或较大颗粒并入细胞
18、内,达到转运的目的, 前者称为胞饮, 后者称为吞噬,总称为胞吞作用;8、 胃肠道吸收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之一;外源化合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主要在小肠;吸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系统、滤过、胞饮或吞噬影响因素: 1、毒物的理化性质。2、胃肠状况:胃蠕动。3、机体状况:饥饿,病理状态。9、 肝脏的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是指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经呼吸道吸收: 肺是主要器官;肺泡解剖生理特点;外源毒物经肺吸收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
19、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影响因素 :1、气态化合物的浓度。2、气态化合物在呼吸道的吸收部位的深浅决定于水溶性。3、气态化合物在血液中的溶解度。10、气溶胶毒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粒子大小、水溶性粒子大小a) 气溶胶的直径5 m 者多数沉积于鼻咽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6 页b) 2m5m 沉降于气管、支气管;c) 1 m 以下的粒子可吸入肺泡吸收入血;水溶性:溶解度大的易在上呼吸道吸收,溶解度低的气溶胶易到达肺泡被吸收11、 在毒理学中 , 有意义的颗粒直径为0.110 m 经皮吸收影响因素:1
20、、化合物本身的理化性质。2、化合物与皮肤接触的条件。分布:初期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2、再分布取决于外源化学物与不同组织的亲和力。3、随着时间推移,分布受到外源化学物经膜扩散速率及其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影响,发生再分布。12、蓄积作用( accumulation) : 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 (CO、铅)(1) 物质蓄积( DDT 存于脂肪,毒性在神经)(2) 功能蓄积(百草枯存于肺,引起肺水肿)凡是毒物蓄积的部位均可认为是贮存库,意义:1、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2、成为二次污染源,是慢性中毒的重要条件。四种贮存库:血浆蛋白贮存库、肝脏
21、肾脏贮存库、脂肪组织贮存库、骨骼贮存库。13、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粪便排出;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其他途径。14、经肾脏随尿液排泄:主要排泄机理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简单扩散(脂水分配系数高的物质,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主动转运其中简单扩散和主动转运更为重要15、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是指部分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结合物, 并以结合物的形式排出在胆汁中;肠内存在的肠菌群以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则使外源化学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16、生物转运的毒理学意义1.吸
22、收与毒性:进入体内毒物的量;吸收途径;吸收部位; 2.分布与毒性:器官组织中毒物的量;毒物不均匀分布,浓集点可能就是靶器官;蓄积作用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但又是慢性中毒的一个重要条件。3.排泄与毒性: 肾脏排泄;肠肝循环17、代谢解毒: 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18、代谢活化 :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最重要的增毒方式:1、环氧化。 2、N羟化。生物转化酶的基本特性:1、通常都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2、形成家谱式、超家谱。3、包括结构酶和诱导酶。4、某些生物转化酶的结构在不同个体有所差别,即存
23、在多态性。5、某些外源化学物具有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即存在立体异构体,它们的生物转化表现出立体选择性。生物转化酶主要位于内质网(微粒体)和胞液。I 相反应包括 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1)细胞色素P450 酶系( MFO)主要反应类型有:脂肪族与芳香族羟化;环氧化;杂原子氧化和 N羟化;杂原子脱烷基;氧化基团转移;酯裂解;脱氢。(2)黄素加单氧酶(FMO ) :主要存在肝肺肾微粒体中,以FAD 为辅酶。不能在碳位上催化氧化反应。II相反应: 1、葡萄糖醛酸结合、尿苷二磷酸酸葡萄糖醛酸:催化反应的酶是UDP-葡萄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24、 - -第 5 页,共 16 页醛酸基转移酶(UDPGT ) 。2、硫酸结合:催化反应的酶是硫转移酶。3、谷胱甘肽结合:谷胱甘肽( GSH)酶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其底物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含有亲电原子;可与GSH 发生非酶促反应。4、甲基化反应。 5、乙酰化作用。 6、氨基酸结合。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许多外源性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毒理学意义: 诱导的结果:促进其他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使其增强或加速(1)酶诱导可使长期接触毒物时耐受性增强( 2)酶诱导能增强毒物的代谢而解毒,也可增强其毒性。零级速率:毒物在体内某一瞬间的变化速率与
25、其瞬时含量的零次方呈正比。非线性毒物动力学:体内外源化学物的数量过多,超过了机体的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时,其消除由一级速率过程转变为零级速率过程的现象。第四章毒性机制 (Mechanisms of Toxicity) 1、 毒性机制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毒物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增毒与解毒作用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2、 对细胞的损伤机制:1、膜改变; 2、细胞骨架改变;3、线粒体损伤与功能抑制;4、内质网损伤; 5、ATP 及其辅因子耗竭;6、Ca2+稳态紊乱; 7、DNA 损伤和聚 ADP- 核糖基化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2022 毒理学 基础 各章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