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善于多视角解读文本.doc
《语文教师要善于多视角解读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要善于多视角解读文本.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教师要善于多视角解读文本教材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但是,根据现时课堂观察,很多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思。一、现状点击1浮光掠影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不愿花时间
2、花精力。要上课了,才粗略地读一读课文,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有的在备课时,直接抄写他人的教案,尤其是在信息改革的现代,还有一部分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不经好好琢磨消化,没有认真品味文本。上课时,随心所欲,一切跟着感觉走。而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泛泛而谈,很是肤浅,没有重点,没有主线,没有深度。这里讲一点,那里说一说,胡子眉毛一把抓。可想而知,以其昏昏,怎能引其昭昭?老师心中都没数,怎能引领学生深刻体悟,学有所得?2按图索骥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而是先翻阅教学参考,查找解读资料。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更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只是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
3、资料,把别人的认识作为自己最终的解读。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参的传声筒,只是一本有声的教参。3舍本逐末有的教师也想把课备好,把课上好,但在解读文本时,没有抓住重点,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资料搜集上,对文本进行无度的拓展与延伸,而有的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弃本文于不顾,把备课时间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花在开辟新的教学形式上。这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呀!二、理性思考细细品味这些现象,不难发现解读文本在很多语文教师这儿都发生了偏颇,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忽略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教师,只把自己定位在“传
4、声筒”的角色,而忘了自己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二是很多教师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定位。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方法的有趣、形式的多变、拓展的丰厚,而忘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把语文教学演绎成“水果拼盘”。第三,没有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只把学生当作可扩充的容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忽略了阅读乃是个性化的行为,硬性地把自己从他处搬来的理解诠释为学生的理解,硬性地把学生视为千篇一律的读者。第四,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理论与方法,对内蕴丰厚的文本解读,以点概面、轻重倒置。三、应对策略1、解读作者意图,把握文本含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同的作者所撰写的文章与作者当时的写作
5、背景,生活经历有关,往往包含着作者思想的寄托,是作者自我内心的剖析。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才能定好情感基调,定好教学思路,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如四下生命生命一文,描写了三件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杏林子试图通过它们向我们诠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假如我们就此阅读文本,可能也只能体会到这一层面。但是,当我们走进杏林
6、子的内心世界,去追寻她的内心独白,就不难发现: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她曾说过:“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文中的她连一只小小的飞蛾都不忍伤害,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她却格外珍惜。当我们从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视角出发,链接“爱”的感悟,让文本的内涵更充蕴、更丰满,那么理解也就更透彻,也更能领会生命的内涵和真谛。2、揣摩编者思路,把握文本目标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目标从茫茫文海中挑选出来,根据一定的编排理念,组合而成的。每一册语文教材的成册,每一个单元课文的编排,都有编者的一定意图。所以,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
7、理顺编排意图。着眼单元导语,寻找文本解读的立足点人教版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它在编排上是按单元组合呈现的。每个单元内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设置编排的。如三上一单元:七彩生活,二单元:名人故事,三单元:金秋时节在每个单元的起始处都撰写了“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既起到了提领而顿梳理教学点的作用,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本组文本的阅读期待。如三下第七单元导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读读本组课文,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还可以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则导语分为两块内容。其一是本单元的
8、主题:世界友爱。其二是本单元的训练点: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抓住这两方面解读文本,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有效。聚焦课后习题,捕捉文本解读的重点课后习题紧随文本之后,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教材编写者的精心设置。它蕴藏着多种指示和目标,有的要求品读,有的要求积累,有的要求体会,它暗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对课后习题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深刻领会其意图。关注编排提示语,探究文本解读的难点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出现了较多的编排提示语,常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现。它们仅仅是一两句话,位置也不固定,有时见于文中,有时又在篇末,甚至在单元
9、总结部分。这些“小泡泡”只是一种编排美吗?当然不是,细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它们虽小但极其有用,它们往往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如三上的灰雀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三个“小泡泡”:一个是在文中的“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从这个“小泡泡”提示中进行文本解读,探究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另两个是课文末尾的“我想去找列宁的故事读一读。”“我还要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把这两个问题提升到引领孩子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上,教学设计时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0、3、立足学科本位,把握语言特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文课上的学习,我们是以文本作为载体的,通过这一载体,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努力达成课程目标。因此,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本位,从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语言的训练点,积累学生的语言经验,必须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语言内核,必须挖掘文字的留白点,促进学生语言生长,同时可以关注语言的焦点、文体的特点、写作的支点、表达的亮点等,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汲取精髓,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师 善于 视角 解读 文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