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_同步练习(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藤野先生_同步练习(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藤野先生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芦_ _名 托_ 绯红_ 不逊_ 诘责_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除下帽来,油光可鉴_。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_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_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极了。大概是_罢。北京的白菜运
2、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似的喝采4.“每当想偷懒时,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试写一下(30字左右)。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3、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5.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表达出作者_的情感。“这样”指代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7.“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8.“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9.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
4、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二)第十一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
5、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
6、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11.“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
7、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2.“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13.“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_。14.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15.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16.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17.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三、写作18.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恩师。在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恩师难忘。在你近八年的求学生涯中,有没有令你感念的恩师呢?在班里和同学交流一下。1
8、 藤野先生一、1.荟 匿 辞 2.照 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这里是动词,放映。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3.油光可鉴 标致 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嘲讽。 物以希为贵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
9、映出作者强烈的自尊心。 酒醉 “酒醉”是形容人处于高度兴奋、迷狂以致难以自已的状态。这里说的是国人“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4.略(答案能联系课文内容,模仿藤野先生口吻,说些鼓舞鲁迅奋进的话语即可)二、(一)5.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6.只不过 对东京的失望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7.“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
10、;“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8.“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9.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二)10.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11.“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
11、师精神的可贵。12.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13.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14.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脚步停住了。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15.说明女教师为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一切,而自己却一贫如洗,连一张照片都没有。16.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小山坡上学生们背诵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作为开学典礼,以示对女教师的纪念。17.“第十一位”浓缩了这个感人故事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同时,用数字为题,题目新颖,耐人寻味。三、18.提示:学生可以口头作文也可以书面作文
12、,可选取老师的典型事例,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也可以记某个比较难忘的片断,等等。尽由他们自己发挥。1.文章的暗线是什么? 2.藤野为什么只对鲁迅一个人好? 3.从文中找出伱认为含义比较深刻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并试以分析.4 藤野先生和鲁迅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共同之处的呢?在文中的什么地方?1、暗线的确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主义思想。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 2、为什么藤野爱护鲁迅? 【摘自人教版教参
13、】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
14、“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 3、难句试析 “使我很为难” 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曾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使
15、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鲁迅1925年写的灯下漫笔中明确表示:“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可见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难为情。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所以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
16、愿望,就是:“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天足的模样。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可想。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起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从这一点出发,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我们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种意见似更符合原文含义,不过要作一点补充,即“为难”似可解释为“难过”,鲁
17、迅因藤野问及此事,又已经知道对已缠足的女子无能为力,因而有难过的感觉。 “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写到日本同学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枪毙的幻灯照片之后,欢呼“万岁”,而鲁迅却感慨万分:“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思想统治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也说明,经过20年的观察和实践,仅仅用文艺来启发人民的觉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鲁迅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但是他在仙
18、台学医时却不同,年青单纯,爱国心切,听到日本同学为中国人作侦探被枪毙而欢呼“万岁”,“特别听得刺耳”,而且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正像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说的:“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这一段话,和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互相印证。 如何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 对于“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如何理解,目前意见尚不统一
19、。有的认为鲁迅在仙台受到特别的照顾,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的则相反,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为据,说明仙台医专职员的“操心”是虚伪的;有的则以“物以希为贵”这句话引申为鲁迅孤寂之感的表现。我们认为,这些意见各有偏颇,与文章原意不符。 文中主要谈到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所谓“优待”,就是“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几个职员”是指教务科的宫崎荣造和桑原寿等人,他们受学校领导之命,认为那个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让鲁迅住不合适,就叫鲁迅搬到别一家。但是这种“优待”,鲁迅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
20、“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
21、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线索。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念着风雨飘摇中的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火花。 怎样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鲁迅在文中写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酒醉似的喝采”原来是指日本学生在影片中看到枪毙中国“犯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他们拍掌欢呼“万岁”,使鲁迅感到“特别刺耳”。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人民时,也像日本人一样在“喝采”,说明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鲁迅曾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这些精神麻木的闲人,他在小说药中以厌恶
22、的情绪描写闲汉们观看屠杀革命者的丑态:“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在阿Q正传中,他写阿Q夸耀自己在城里看到杀革命者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而后来阿Q自己被当作抢犯示众枪毙时,吴妈也挤在人丛中看,观看的人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好!”在示众里,鲁迅全文刻画示众场面,对围观的群众予以辛辣的讽刺。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沉痛地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在散文诗复仇及复仇
23、(其二)中以愤激的笔触,批判了赏玩“他人的苦”的那些闲人。鲁迅前期这种思想,一方面表现他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和鲁迅希望用文艺的武器来改变“国民性”的创作指导思想有关。 补充: 4、藤野先生和鲁迅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共同之处的呢?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答:藤野先生和鲁迅的共同之处 治学严谨:藤野先生让鲁迅改血管图,鲁迅看出了藤野先生的严谨。而藤野先生得知鲁迅并没有因为是中国人就敬重鬼、而不肯解剖尸体,心中也非常佩服。 正直热诚:藤野先生向鲁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鲁迅看到了藤野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鲁迅将被疑忌漏题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并退还了信。后又弃医从
24、文,这些都体现出了鲁迅热忱的爱国之心。一、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教诲()瞥见()畸形() 诘责()解剖()不逊() 寓居()芦荟()杳无消息() 陌生()挟着()匿名()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喝()采为()难()血()管 倒()霉系()住深恶()痛疾 食宿()声调()邮差() 照相()收藏()烟尘斗乱() 三、先解释加黑字的意思,再解词。 1.油光可鉴 2.抑扬顿挫 3.模胡 4.掌故 5.匿名 6.诘责 7.凄然 8.杳无消息 9.适值 四、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25、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 五、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副词,用标出,说说它们对表达意思的作用。 1.东京无非是这样。 作用: 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作用: 3.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作用: 六、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A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分析白菜在浙江
26、、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原因是“物以稀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
27、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A每当想到藤野先生的严厉、严慎,就不得不努力写作。 B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想起先生的希望与教诲,便从中得到鼓舞,英勇地去战斗。 C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回忆起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好意思不努力写作。 D藤野先生的照片像一个先生临督着自己去努力写作,同“正人君子”之流斗争。 十、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填表: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2什么事件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变化表现了鲁迅什么思
28、想感情? 3告别藤野先生后,鲁迅是如何怀念他的? 阅读 一、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2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3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文中省略号的意义是();冒号引号表示的意义是()。 5“缓慢”修饰声调的,“顿挫”修饰了声调的。 二、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
29、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句、句中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什么感情? 答案: 基础知识 一、 二、 三、 1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2声音低和高。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3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4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5隐藏。不具名或隐匿真名。 6质问。质问并责备。 7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8远得不见踪影,毫无消息。 9遇到。正好遇到。 四、1反语。漂亮,这里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2反语。这是讽刺的说法,指出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3反语。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五、1无非。揭示东京没有什么特别的,批判清国留学生崇洋媚外思想,表达作者的失望。 2最指出程度深,表达“我”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热爱。 3终于表现鲁迅为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的精神和对日本“爱国青年”的愤慨。 六、1D2D3B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