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docx
《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15 2014 年第 10 期 ( 总第 231 期 ) 学 习 与 探 索 Study Exploration No 10, 2014 Serial No 231 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赵 晶 ( 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 , 长春 130017) 摘 要 :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传统金融学 , 通过设置理想的假设条件和推导简明的数学公式来分析 复杂的投资决策过程 , 其简洁完美的模型和结论曾是资本市场运作的主导力量 , 但却难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 的诸多异象 。 基于实验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发展的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和套利原则等核 心概念提出了挑战 , 并将投资者
2、的情绪特征加入决策模型之中 , 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 只有深 入了解两个理论的分歧点 , 才能更好地融合两者 , 也才能把握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 。 关键词 :传统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投资决策 ;理性人假设 ;有限套利 中图分类 号 :F323 6 文献标志 码 :A 文章编 号 :1002 462X(2014)10 0115 06 引 言 2013 年 12 月 ,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 法 玛 、 希 勒共同分享了 2013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 诺贝 尔评选委员会认为 , 可预期性是获奖成就的核心 内涵 , 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投资者对资产 价格可预期性的理论基础
3、, 同时也意味着传统金 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在共同推动资产价格可预期性 方面的作用相得益彰 。 早期的金融理论主要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 研究来识别市场的投资机会 , 并解释市场中的投 资选择行为 , 因此 , 与银行家们采用的信用分析具 有很高的相似性 , 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主要基于 比率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 。 20 世纪 60 年 代 前 后 , 在理性投资人假设和金融数学取得进步的前 提下 , 资本配置线 、 证券市场线 、 CAPM 和 APT 模 型得以确立 , 并以此解释证券市场中的投资选择 行为 。 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可获得性的迅猛进 步 , 金融统计学成为金融市场研究的主流工具 ,
4、有 效市场假说成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 。 在有效市 场假说框架下 , 股票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及 非公开的可获得信息 , 即使市场价格存在偏离 , 价 值偏离程度也不会太大 , 而且偏离也会在很短的 时间内被修正 。 实际上 , 几乎每天都有股票在没 收稿日期 :2014 04 15 作者简介 :赵晶 (1984 ) , 女 , 讲师 , 金融 学博士 , 从 事金融市场研究 。 有任何消息发生的情况下出现价格的猛烈波动 , 甚至在几天时间内下降或者上涨 40% 50% 。 这 些市场现象引发了学者们对有效市场假说关于股 票价格偏差合理性的质疑 。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 , 投资者并不总是
5、基于理性态度做出投资决策 , 在现实市场中确实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 , 而且这 些偏差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人们的投资选择行 为 , 进而影响到资产的定价结果 。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 Stephen 在其 经典著作 新古典金融学 中凭借确实可信的理 论证据 , 说明了无套利分析原理和有效市场假说 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前提假设 , 并且基于新 古典经济学观点对市场中的 “ 异 象 ” 提 供了简单 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1 。 然而 , 行为金融学则坚 持认为 , 市场价格受到投资者心理冲动的影响 , 市 场中 “ 异象 ”的解释必须借助心理学 。 毋庸置疑 , 传统金融学是通过设立理想的假设
6、条件 , 基于经 济学理论以严谨的数学逻辑推导出 “ 投资者究竟 应该怎么做 ” ; 而行为金融学则是以心理学研究 结果为基础 , 基于“ 投资者实际做了什么 ” 解析市 场投资选择结果背后的理论逻辑 。 一 、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曾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的传统金融学 , 是以理性人和无摩擦市场假设为 理论前提 , 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 理论为核心的一套金融学理论 。 20 世纪中叶 , 随 着 Markowitz( 1952 ) 的现代组合投资理论 、 Modi- 116 gliani 和 Miller ( 1958 ) 的 MM 定 理 、 Fa
7、ma ( 1970, 1991) 的 有 效 市 场 假 说 , 以 及 Bloack、 Scholes 和 Merton(1973) 的期权定价理论的逐一建立 , 基于 这些理论内容的传统金融学确立了其在金融投资 领域的主导地位 。 Stephen ( 2002 ) 总结了现代金 融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 , 他认为 , 现代金融理论内 涵包括 : 有效市场 、 组 合投资 、 资 产定价 、 期 权定 价 、 MM 定理和委托代理成本 , 所涉及学科有经济 学 、 金融学和数学 , 其理论逻辑是将复杂的金融市 场现象抽象成为简单的数学模型 。 传统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假设是有效市场假 说 ,强调资
8、产的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并充分反映所 有与资产相关的外部及内部信息 。 传统金融学理 论把投资者看作是理性人 , 即投资者在从事经济 活动时总是理性的 , 试图追求收益最大化以及成 本最小化 , 并且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 , 即面对不同 资产的风险态度一致 , 投资者对价格收益分布的 估计是无偏的 , 且满足贝叶斯过程 , 因此 , 证券价 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交易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和 认同 ;价格则表现为随机漫步 , 具有不可预测性 , 市场投资者无法获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 。 Shleifer (2000) 认为 , 有效市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不断弱 化的假设条件 , 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 , 即能够理
9、 性地评估证券的公允价格 ;二是即使投资者是非 理性的 ,但由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具有随机性 , 因 而能够抵消彼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三是即使部 分投资者有相同的非理性行为 , 同样不能够维持 资产价格过大的偏差 , 因为理性投资者能够通过 套利策略使价格回归理性 。 Shleifer 还指出 , 理性 投资者和完全套利两条假设缺一不可 , 如果投资 者完全理性 , 就没有力量来扰乱最初的有效市场 , 价格也就不会偏离有效价值水平 。 而如果套利是 充分的 ,那么套利者就可以及时调整无信息变化 下的需求变动 , 因此 , 价格也会及时做出准确的反 应 , 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资者 , 市场仍然有效
10、 2 。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 、 决策理论 、 数学 、 经典经济学的金融学分支 , 旨在研究投资者 为什么会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 , 并试图解释 金融市场中实际能够观察到的那些与传统金融理 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 。 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 , 行为金融学在解释证券市场收益的重要性方面获 得普遍认可 。 行为金融领域开创者 Kahneman 和 Tversky(1979) 提出了前景理论 3 , 该理论是从投 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发展起来的 , 它解释了在 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必然导致投资 决策偏差 , 进而分析了传统金融理论预测结果与 实际市 场 现 实之间存在差
11、异的理论原 因 。 在 Kahneman 实验中 , 人们会选择确定性收益而不是 回报率更高的不确定性收益 , 表明人们更看重可 预测获取某物品的确定性 , 即为确定性效应 。 而 反射效应则是指对每一决策问题的损失性预期偏 好 , 是对收益性预期偏好的镜像 , 即以 0 为中心对 预期的反射正好反转了偏好的顺序 。 也就是说 , 当面临股票亏损时 , 投资者更愿意继续投资并承 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 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偏 好 ;而当股票获得同比例收益时 , 投资者倾向于卖 出股票获利 ,而不愿承担更多的损益风险 。 在不确定性下 , 投资者通常是通过启发式规 则 、经验和直觉来进行投资决策
12、的 , 而不是对股票 所有事实和信息进行深入调查 。 即使投资者能够 对所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 , 也只能基于公开信息 做出决策 。显然 , 如果在现实市场中能够做到如 此高效 , 则完全不需要设置内部交易规则来防范 内幕交易 。 人们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会有不同且 非理性的认知和反应 , 人们的认知属于主观判断 , 因此 , 面对同一事物 , 不同投资者的反应不同 , 并 且这种不同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认知和反应 。 在 这一过程中 , 投资者同时表现出个体和动物群体 的特征 , 因此 , 使得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简化变得更 为困难 ( Van aaij,1981 ) 。 随后 , Edwards(
13、1995 ) 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回顾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研究 文献 4 , 而 Shefrin(2000) 基于实践基础和现象讨 论了行为金融学的逻辑学科 ,Shiller ( 1999 ) 则利 用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 , 从投资者行为角度解释 了股票市场表现 。 证券市场中典型的行为偏差主要包括两大 类 :一是 “ 非财富最 大化行为 ” , 现实中的投资者 可能把最大化其他某些因素看得比投资组合的预 期价值最大化更重 要 ; 二 是 “ 系统性的心理错 误 ” , 启发式偏差以及其他认知偏差导致 投资者 会出现系统性的心理错误 , 从而对所获信息做出 错误的处理 。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 , 投资
14、者认为 已经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所获信息 , 以预期财富 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投资 , 之后可能发现甚至根本 意识不到认知上的错误 。 股票市场的价格并不完 全取决于其基本面 , 甚至可以说普通投资者对资 产价格的正常水平并不知晓 , 且大多数投资者不 愿花时间考察股票价格究竟是被低估还是高估 , 而是更情愿根据心理直觉预测股价的未来走势 。 Shiller(2000) 指出 , 要理解股市价格波动的基础 , 可以考虑两种心理定位 , 一是数量定位 , 即人们以 股市应达到的水平作为标准来衡量股市定价高 117 低 , 而过去的股价 、 记忆中离现在最近的价格等参 考方便的数字常被用作数量定位参考
15、。 这些特征 能够解释股票价格波动趋同和股票市场涨跌幅度 历史重现等市场 “ 异 象 ” 的 原因 。 二是道德定位 是指投资者会在保持投资与财富消费的需求之间 做出取舍 , 即只有当投资者认为有充分的理由不 去消费新近获得的财富时 , 股票市场才有可能达 到非常高的水平 。 总之 ,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理性人 , 而 是普通的正常人 , 不具有同质化特征 , 且不是风险 厌恶型的 , 而是损失厌恶型的 , 因此 , 市场并不会 有效 。 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实际决策模 式 , 包含应变性 、 偏好多样化 、 追求满意方案等 , 主 张对投资者心态与行为分析 , 认为传统金融学所
16、主张的预期效用理论 、 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无 法对个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 。 总 之 , 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 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 成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 ;而传统金融理论因过于 简化金融市场的复杂性 , 也难以解释现实市场中 广泛存在的 “ 异象 ” 。 二 、 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挑战 在传统金融范式中 , 理性投资者可以从如下 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主观概率更新规则的贝叶斯 理性 , 是指投资主体收到信息后会 , 按照贝叶斯法 则来更新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 , 在接收信息前 , 投 资主体对不确定事件具有先验概率 ;而接收信息 后 , 投资主体会按照一定规则对不确定事件进行
17、 概率修正 , 并由此得到后验概率 。 二是期望效用 最大化理性 , 是指在后验概率给定的情况下 , 理性 主体依照预期效用函数 , 在特定的风险厌恶水平 下形成自己的期望效用 , 然后在财富预算约束下 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 , 得到最优的资产配置 。 因 此 , 基于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投资者假设 , 资产的 市场价值不会偏离其内在价值 。 也就是说 , 在传 统金融理论的分析框架下 , 股票的市场价格在大 多数时间等于其内在价值 , 反映了股票所有的信 息因素 , 包 括财务状况 、 盈 利能力 、 产 量 、 经 营环 境 、 经济周期 、 法律环境 、 竞争 、 发展前景 、 工业要 素等
18、等 。 显然 , 传统金融理论并未考虑投资者的 心理因素 , 认为大多数人是能够公平估计到股票 的内在价值的 。 在 20 世纪 60 80 年代的 20 年间 , 有效市场 假说十分盛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市场实证检验 方面的证据开始证明 , 一些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 定价模型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普遍存在的市场情 形 。 Kahneman 和 iepe ( 1998 ) 对理 性 人 假 设 提 出三点质疑 :一是投资者在考虑风险时 , 不会顾及 整个投资组合的最终财富 , 相反会选取某一个参 考点 , 以核算其投资的损益状况 , 而参考点本身是 一个移动目标 , 会因时因地不同而变化 ,
19、并且相对 盈利而言 , 亏损函数的斜率比获利函数的斜率大 , 投资者面临决策时会受到参考点不同的影响 。 二 是当投资者面临风险时 , 会依据经验法则来评估 风险 , 而不是理性客观地依据贝叶斯法则考察概 率分布和可能性 。 三是如果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 现 , 投 资 者 对 相同的信息认知也会存在差 异 。 Kahneman 和 Tversky 在 1973 年 提 出 了 “ 框 定 ” ( frame) 的概念 , 认为框架方式会影响投资决策 , 人们的判断与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所表现 出来的特殊框定 , 即便决策问题的本质相同 , 但因 形式的不同 , 也会导致投资者做出完全不同的
20、判 断和决策 。 投资者的行为因素在证券市场中至关重要 , 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 , 就不可能解释市场的全部 行为 。 Shiller(1981) 对股市波动的研究对有效市 场假说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 他认为 , 股票价格通 常过度波动 , 股价浮动幅度大大超出股息可以解 释的范围 , 简化的 “ 未来红利的预期净现值决定 价格模型 ” 远远不能解释股价的异常波 动幅度 。 行为金融学在解释市场和股票表现时把投资者行 为特征的作用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 其中 , 认 知偏差可具体化为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经典模型 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 , 具体包括 :风险态 度 、 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 。
21、 人们的决策动机主要 是躲避损失 , 而不是理性假设中的厌恶风险 , 面临 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 ,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不 一致 。 事实上 , 涉及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 , 而涉及损失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 , 因此必然导 致投资决策中的禀赋效应和短视偏差 。 人们根据 资金的来源 、 所在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 , 通过最小账户 、 局部账户和综合账户等三种心理 账户对面临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 。 而且过度自信 似乎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特征 , 即人们往往会在别 人认为其不该有信心的事情上采取行动 , 也会在 不确定的情况下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 寻找熟悉的模式做出判断 , 并不考虑
22、这种模式的 原因或重复概率 ( Shiller, 2000 ) 。 事实上 , 如果投 资者对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过度自 信 , 其直接影响就是投资者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 的信息而忽略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 而间接影响则 是投资者会重视能增强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 118 打击决策信心的信息 , 因此并不能对市场信息进 行客观判断 。 结果就是 :市场中的投资者会进行 “ 售盈持亏 ” 交易 , 并且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 应不足 。 显然 , 过度自信提高了投机市场的交易 份额 。 群体行为是指因投资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 而导致的市场整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偏差 。 有效 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传统 金融学 行为 理论 分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