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
2、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
3、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
4、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主讲教师付启贵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 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
5、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由多媒体展示)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6)、读古诗,品自然,通过
6、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讲授新课: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图3-5品红在水中扩散 如图35品红在水中在扩散,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这类现象。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 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
7、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思考: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那怎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 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 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万多年才能数完。 出示:图3-6和图3-7 图3-6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3-7通过移动硅原子构
8、成的文字 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 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图3-8 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操作:1、向盛有约4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9、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接着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1取4条长15 cm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分子 原子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